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 ——宗教与国家的二元使命

发布时间:2021-09-25 01:26
  作为国家软力量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外交,在“9·11”事件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尤其是美国的再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当前研究文化外交以及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与文化关系、对外宣传以及公众外交的对比研究,给文化外交一个适当的定义,并揭示文化外交的相互性、诚实性和长期性等三大属性。运用自由主义、文化国际主义、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论述文化外交的思想缘起、文化外交中的教育改造功能、文化与权力和文化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以及文化外交行为体多元化的特征。大国是文化外交的集大成者。自由主义的民族文化是美国文化外交的思想基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思想不断较量,催生了美国不同时期建构文化外交政策和机制的复杂性和成熟性。对华文化外交是美国对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文化渗透、文化援助、文化遏制、文化合作等复杂的历史过程。宗教与国家的二元使命是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基本动因。基于这两种使命的驱使,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呈现出行为体多元化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特征。以官方的富布赖特中国项目和非官方的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为个案,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和透视,深刻...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 文化外交的理论研究
        二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研究
        三 富布赖特中国项目的研究
        四 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的研究
    第三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一 创新之处
        二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和路线
        二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主要定义
        二 行为体与表现形式
    第二节 对比特征
        一 与文化关系对比
        二 与对外宣传对比
    第三节 基本属性
        一 相互性
        二 诚实性
        三 长期性
    第四节 理论探源
        一 理想主义与教育的改造功能
        二 文化国际主义与国际秩序的建构
        三 文化人与文化组织的建构
        四 自由主义与行为体多元化
        五 建构主义与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建构
第二章 美国文化外交概论
    第一节 思想缘起
        一 古典传统与宗教使命
        二 孤立主义与政府的晚介入
        三 理想主义与国家使命
    第二节 基本特征
        一 行为体的多元化
        二 意识形态的凸显
    第三节 战略目标
        一 二战时期的战略
        二 冷战时期的战略
        三 后冷战时期的战略
    第四节 机制建构
        一 冷战前的初建
        二 冷战时期的变革
        三 冷战后的困境
        四 建构中的思想较量
第三章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前
        一 宗教使命驱动美国对华文化渗透
        二 留美学生与中国文化自强
    第二节 1938至1949年
        一 中国项目的设立
        二 对华图书援助
        三 教育交流和人员往来
        四 与解放区的文化接触
    第三节 1950至1971年
        一 中国“一边倒”的文化政策
        二 美国继续实施文化影响政策
        三 朝鲜战争后对华文化政策的两面性
        四 在中国大陆外围开展对华文化活动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 历程与数据
        二 典型个案
        三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四 两大影响因素
第四章 富布赖特中国项目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项目的历史背景
        一 项目的创建
        二 项目的管理模式
        三 项目的早期效果
    第二节 项目早期与中国的关系
        一 第一个富布赖特协议在华签订
        二 项目早期在华活动的成效
        三 项目最先落户中国的成因
        四 项目最先撤离中国的原因
        五 小结
    第三节 复交后项目在华的活动情况
        一 活动情况的概述
        二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 项目的管理程序
        四 项目的文化外交功能
        五 小结
第五章 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美国基金会对文化外交的介入
        一 介入的历史背景
        二 介入的思想源由
        三 福特基金会的介入情况
    第二节 复交前福特基金会与中国学
        一 资助中国学的概述
        二 资助中国学的意义
        三 资助中国学的动因
    第三节 复交后福特基金会的中国项目
        一 复交前夕的初步接触与理性决策
        二 推进在华三大项目的有效开展
        三 长期合作关系的确定
    第四节 成效分析:以国际关系学项目为视角
        一 培养学术骨干
        二 促进学科发展
        三 改善薄弱环节
    第五节 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一 二者的协作关系
        二 基金会的对比特征
第六章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动因与成效:对参与者的调研
    第一节 参与者的动力源
        一 深化学术研究
        二 完成国家使命
        三 满足好奇心
        四 提升竞争力
    第二节 对中方参与者的遴选
        一 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和遴选程序
        二 遴选标准和候选人的竞争优势
        三 学术背景以及专业特点的考量
        四 候选人的选题及其成效预期
    第三节 影响中国的方式与内容:以富布赖特学者为视角
        一 培养中国学生和学者对美的好感
        二 诱导中国师生向美国意识形态靠近
    第四节 成效点评与中方对项目有效性的影响
        一 美方参与者普遍肯定项目的效果
        二 中方对项目效果的直接影响
结束语
    一 正确定位文化外交
    二 辩证地看待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三 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注释
附录一及插图
附录二及插图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408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408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f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