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安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新理念
发布时间:2022-01-02 13:16
传统公共产品理论通常认为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特别是在安全领域的供给中,霸权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承担着主要的供给责任,其研究也主要是以"霸权稳定论"为逻辑基础,认为霸权国在国际体系的构建与维护中会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美国作为霸权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主导者,可以为国际安全及地区安全保驾护航。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霸权供给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寄生"逻辑,结果是美国在国际及地区层面上提供的安全公共产品更类似于一种"俱乐部产品"或是一种私人产品的正外部效应,这种依霸权而生的主体性行为非但维护不了霸权式供给模式的有效性,还极易受到美国国家利益和战略调整的影响而出现供给缺失,或干扰其他供给模式有效性作用的发挥。当前这种霸权思维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多极化实践活动的思维需求,在多极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急需处理好"主体性与共生性矛盾统一的问题"。而"共生"思维则既看到了关系间的互斥性也看到了其互利性,"共生安全"可以突破传统安全困境的束缚,以共生发展的逻辑思维来改善安全关系、变革安全秩序、优化安全结构。共生安全意味着安全的目标由"生存"走向"发展",由"和平"走向"公平""正义"。在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需要在...
【文章来源】:东北亚论坛. 2020,2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传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逻辑内涵
(一)公共产品理论与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界定
(二)“寄生”逻辑构筑霸权供给体系
(三)“寄生”逻辑下的供给悖论
1. 稳定繁荣还是危机?
2. 公共产品还是俱乐部产品?
3. 互信还是互疑?
三、共生安全的基本价值
(一)共生与国际共生
(二)共生安全——突破安全困境的束缚
(三)共生安全——发展的安全
1. 改善安全关系
2. 变革安全秩序
3. 优化安全结构
四、共生安全对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逻辑重塑
(一)建制——从准公共产品到纯公共产品
(二)改制——安全公共产品的三个层面
(三)创制——从“寄生”安全体系到“共生”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国集团有效供给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逻辑——以东盟为例[J]. 陈翔.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5)
[2]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加总技术下的制度安排与全球治理[J]. 孟于群,杨署东. 学术月刊. 2018(01)
[3]金德尔伯格陷阱还是伊斯特利悲剧?——全球公共品及其提供方式和中国方案[J]. 蔡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10)
[4]美日韩“辐辏型”安全秩序的稳定性分析——基于实力与合法性的双维度分析模型[J]. 郑海兵. 长白学刊. 2016(06)
[5]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研究评述[J]. 胡望舒,寇铁军. 地方财政研究. 2016(09)
[6]气候变化与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J]. 程铭.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6)
[7]不完全生产者:美国在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应中的角色[J]. 孙云飞,刘昌明. 教学与研究. 2014(11)
[8]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J]. 苏长和.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09)
[9]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J]. 苏长和. 当代世界. 2012(12)
[10]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J]. 余潇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编号:3564242
【文章来源】:东北亚论坛. 2020,2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传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逻辑内涵
(一)公共产品理论与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界定
(二)“寄生”逻辑构筑霸权供给体系
(三)“寄生”逻辑下的供给悖论
1. 稳定繁荣还是危机?
2. 公共产品还是俱乐部产品?
3. 互信还是互疑?
三、共生安全的基本价值
(一)共生与国际共生
(二)共生安全——突破安全困境的束缚
(三)共生安全——发展的安全
1. 改善安全关系
2. 变革安全秩序
3. 优化安全结构
四、共生安全对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逻辑重塑
(一)建制——从准公共产品到纯公共产品
(二)改制——安全公共产品的三个层面
(三)创制——从“寄生”安全体系到“共生”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国集团有效供给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逻辑——以东盟为例[J]. 陈翔.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5)
[2]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加总技术下的制度安排与全球治理[J]. 孟于群,杨署东. 学术月刊. 2018(01)
[3]金德尔伯格陷阱还是伊斯特利悲剧?——全球公共品及其提供方式和中国方案[J]. 蔡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10)
[4]美日韩“辐辏型”安全秩序的稳定性分析——基于实力与合法性的双维度分析模型[J]. 郑海兵. 长白学刊. 2016(06)
[5]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研究评述[J]. 胡望舒,寇铁军. 地方财政研究. 2016(09)
[6]气候变化与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J]. 程铭.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6)
[7]不完全生产者:美国在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应中的角色[J]. 孙云飞,刘昌明. 教学与研究. 2014(11)
[8]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J]. 苏长和.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09)
[9]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J]. 苏长和. 当代世界. 2012(12)
[10]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J]. 余潇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编号:3564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56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