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与中国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2-01-02 22:51
在区域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冷战后迅速发展的东盟,逐步转变为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组织,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先行推动并寻求继续主导东亚的区域合作进程。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10+3)合作机制成为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一个新亮点,但东盟主导下的东亚合作进程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基于的战略考量和采取的方法策略,一直是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对东盟国家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中国应当怎样参与和推动东亚合作的继续深化加以探讨。具体而言,是通过讨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几种主要战略选择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对东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选择的战略,从战略理论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将战略理论与现实东盟战略选择相结合,分析其对于中国、东盟、乃至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影响,藉此希冀形成处理当前中国-东盟关系的正确思路,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可操作性的中国应对策略的建议,为我国选择制定东亚区域合作战略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论文的研究方案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战略选择与区域合作的理论视角
一 几种战略概念的内涵
(一) 一体化战略理论
(二) 大国平衡战略理论
(三) 均势战略理论
二 战略选择的宏理论取向
(一) 新现实主义
(二) 新自由主义
(三) 建构主义
三 战略选择的区域主义取向
(一) 区域合作的概念
(二) “区域主义”与“新区域主义”
第二章 东盟国家的战略选择
一、东盟一体化战略选择
(一) 核心东盟战略的构想与实施
(二) 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构想与实施
二 大国平衡战略选择
(一) 大国平衡战略的缘起
(二) 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
(三) 区域合作中的“同心圆”战略
三 均势战略选择
(一) 均势战略选择在东亚地区的提出
(二) 军事战略在东盟各国的发展
第三章 影响东盟国家战略选择的因素和中国的应对
一 影响东盟国家战略选择的因素
(一) 中国崛起因素
(二) 美国因素
(三) 南海因素
二 对东盟的战略判断
(一) 分析和把握战略形势
(二) 总结东盟战略选择的利弊
三 中国的战略应对
(一) 坚持以东盟为主导
(二) 坚持以10+3(东盟+3)为主要模式
(三) 坚持以发展经济合作为先导
(四) 坚持以增强政治互信为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因素以及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J]. 王玉主. 学术探索. 2010(03)
[2]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性公共产品——区域合作理论的新增长点[J]. 樊勇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01)
[3]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与东盟的外交协调[J]. 周玉渊. 东南亚研究. 2009(03)
[4]东亚一体化与美国的战略应对[J]. 信强.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06)
[5]“均势”理论内涵综述[J]. 徐婕. 才智. 2009(16)
[6]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J]. 刘中民. 南洋问题研究. 2008(02)
[7]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 张蕴岭. 当代亚太. 2008(01)
[8]论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J]. 刘少华. 当代亚太. 2007(09)
[9]东盟与东亚新地区主义[J]. 王国平. 当代亚太. 2007(07)
[10]简析东盟的区域合作战略[J]. 陆建人. 创新. 2007(02)
本文编号:3565035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论文的研究方案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战略选择与区域合作的理论视角
一 几种战略概念的内涵
(一) 一体化战略理论
(二) 大国平衡战略理论
(三) 均势战略理论
二 战略选择的宏理论取向
(一) 新现实主义
(二) 新自由主义
(三) 建构主义
三 战略选择的区域主义取向
(一) 区域合作的概念
(二) “区域主义”与“新区域主义”
第二章 东盟国家的战略选择
一、东盟一体化战略选择
(一) 核心东盟战略的构想与实施
(二) 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构想与实施
二 大国平衡战略选择
(一) 大国平衡战略的缘起
(二) 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
(三) 区域合作中的“同心圆”战略
三 均势战略选择
(一) 均势战略选择在东亚地区的提出
(二) 军事战略在东盟各国的发展
第三章 影响东盟国家战略选择的因素和中国的应对
一 影响东盟国家战略选择的因素
(一) 中国崛起因素
(二) 美国因素
(三) 南海因素
二 对东盟的战略判断
(一) 分析和把握战略形势
(二) 总结东盟战略选择的利弊
三 中国的战略应对
(一) 坚持以东盟为主导
(二) 坚持以10+3(东盟+3)为主要模式
(三) 坚持以发展经济合作为先导
(四) 坚持以增强政治互信为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因素以及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J]. 王玉主. 学术探索. 2010(03)
[2]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区域性公共产品——区域合作理论的新增长点[J]. 樊勇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01)
[3]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与东盟的外交协调[J]. 周玉渊. 东南亚研究. 2009(03)
[4]东亚一体化与美国的战略应对[J]. 信强.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06)
[5]“均势”理论内涵综述[J]. 徐婕. 才智. 2009(16)
[6]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J]. 刘中民. 南洋问题研究. 2008(02)
[7]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 张蕴岭. 当代亚太. 2008(01)
[8]论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J]. 刘少华. 当代亚太. 2007(09)
[9]东盟与东亚新地区主义[J]. 王国平. 当代亚太. 2007(07)
[10]简析东盟的区域合作战略[J]. 陆建人. 创新. 2007(02)
本文编号:3565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56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