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基于焦点集团访谈的研究结果

发布时间:2017-05-17 01:12

  本文关键词: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基于焦点集团访谈的研究结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生活在首尔的韩国青壮年中的意见领袖为对象,通过FGI方法调查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国非常关注,但对中国的认识和情感都偏向负面。如,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有偏见;认为虽然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但发展水平仍很低;认为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大、食品不安全、治安差、不注重环保、市民修养低等。受访者对中国崛起充满担忧,认为中国崛起后会成为霸权国而威胁韩国。在中韩关系方面,他们不认为中国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虽然希望强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不愿承认韩国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韩国人对中国的上述认识中有一部分是"刻板印象",其成因是社会制度差异以及诸多历史原因。他们对中国流露出不信任、自尊、自卑以及受害意识等复杂情感,也促成了其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关键词】中国形象 中国崛起 中韩关系 FGI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9CGJ008
【分类号】:D822.231.26
【正文快照】: “国家形象”的涵义与研究意义所谓形象,是“被认识对象在人的大脑中所形成的影像”,①是人们对被认识对象所持有的认知、信念、态度等。形象不同于事物的真实情况,是被简单化了的事实。在形象形成的过程中,那些不符合观察者期待的信息被剔除了。②形象形成的基础是被认识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中国梦”的N种憧憬[J];黄金时代;2011年01期

2 ;全球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J];宁波通讯;2011年11期

3 傅海;;美国总统眼里的中国形象[J];青年记者;2011年25期

4 佚名;;中国崛起是新世纪最大新闻[J];报刊荟萃;2011年07期

5 约瑟夫·S·奈;;中国崛起与美中关系[J];中国改革;2010年05期

6 沈雅梅;;对西方媒体热议“中国形象”的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7 曹小航;;张维为:中国崛起和中国话语[J];检察风云;2011年13期

8 周颖南;;傲慢的中国?——法国“中国观”的一场辩论[J];对外传播;2011年07期

9 付纯;;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崛起与美国领导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10 袁志刚;杨哲;;“中国震撼”的背后[J];浙江人大;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苑华;;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章嘉琳;;美国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战略[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印昌;;能源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陈志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高级编辑 石川人;中国崛起没问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王正绪;奥巴马亚洲外交处子秀:嵌入中国崛起[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何苗;中国崛起改变全球[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洪;“中德国”概念背后的玄机[N];中国证券报;2010年

5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王德禄;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十年[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6 梁捷;“中国崛起”不要说得太早[N];东方早报;2010年

7 王德禄;中国人的灵活性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8 倍魄;思考中国崛起的两种姿态[N];华夏时报;2010年

9 萧尔[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英媒:我们跟不上中国崛起的步伐[N];国防时报;2010年

10 书山;俄专家:美插足中国南海意在阻挠中国崛起[N];国防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2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4 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艳房;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莫巴克(Mouctar Abakar);身份与利益:冷战后中非关系发展及其对非洲国际地位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9 宋静;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泽桃;借鉴CIS原理构建中国形象[D];湘潭大学;2008年

3 周明月;中国形象危机及其修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于凯燕;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5 尹占文;冷战后中国国际形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徐梅霞;欧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7 何秋杰;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娜;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薛峰;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曙兵;“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基于焦点集团访谈的研究结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7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a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