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本文关键词: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公民外交、民间外交、公众外交这些概念,国内外一直没有进行较好的区分,以致出现混用的现象。事实上,这些概念在历史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依据、时代认知、宗旨目标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认识、理解这些差别,对于理解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当下的外交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人民外交 公民外交 民间外交公众外交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9.11”以来,在反思“世界为何仇恨美国”的背景下,美国学者要求政府反思和矫正美国对外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一场争取世界人民之“民心”的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在美国重新兴起。①在美国掌控世界话语霸权的背景下,公共外交自然会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在中国亦不例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佳灵;;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J];国际观察;2008年02期
2 张胜军;;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3 张志洲;;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4 刘建平;;中国的民间外交: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5 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之“人民外交”的生成:过程与概念[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6 托马斯·海贝勒,诺拉·绍斯米卡特,卿志琼,吴志成;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7 钟龙彪;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玉东;孙萍;;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连水兴;;大众传播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知识图景——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考察[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连水兴;;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的媒介建构[J];当代传播;2008年06期
4 连水兴;;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白云真;;体系·国家·社会·个体——中国外交的分析层次[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6 陈慧;黄军建;;浅论周恩来的外交思想[J];党史文苑;2011年02期
7 郑庆基;;试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白续辉;廖金宝;;网络外交的兴起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张沐宁;周恩来对外宣传思想初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王世勇;;浅谈周恩来外交风格[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范宏伟;战后缅华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潘正祥;从结盟到对抗[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4 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7 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8 李力东;政治发展研究的法团主义维度[D];浙江大学;2009年
9 李峻登;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及其变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马群;民主转型与民主的可持续性[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王玉贵,顾莹惠,朱蓉蓉;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5期
3 相蓝欣;;理不屈而词穷——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困境[J];读书;2007年12期
4 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研究的概况与问题——以中日两国的学术专著为中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5期
5 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05年03期
6 刘建平;;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J];开放时代;2007年06期
7 韩召颖;公众外交: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J];南开学报;2001年06期
8 滕培圣,李爱华;国际政治关系中的“第二轨道”析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杨育谋;;民间外交:不可忽视的国际政治软力量[J];社会观察;2007年06期
10 陈龙娟,于海霞;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间外交[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庆国;;有效开展公共外交的六个基本条件[J];留学生;2010年11期
2 张志洲;;中国公共外交: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J];红旗文稿;2011年14期
3 黄友义;;世界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J];对外传播;2011年09期
4 檀有志;;年轻的学问:公共外交[J];同舟共进;2011年09期
5 吴白乙;;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路径[J];w
本文编号:382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8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