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关键词: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共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共生性是孕育、形成、强化国际社会共生网络的巨大动力。国际社会共生性的实现涉及4大基本要素,即共生关系的主体性、共生关系的纽带、共生关系的共生性底线、共生关系的拘束性。这4大基本要素的发展变革使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代,其中涉及共生关系的拘束性工具的持续发展变革与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着当代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进程。和平发展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社会共生网络出现了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而又互动的局面,因而有可能在优先实现全球体系共生关系发展变革的同时,寻求国际体系共生关系发展变革。
【作者单位】: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共生关系 共生性底线 共生关系拘束性工具 和平发展道路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击因特网,人们看到的世界是:灾难、对抗、冲突、杀戮,甚至炮火连天,陈尸街头,毛骨悚然,几乎天天在世界某些地方发生。人类社会有此“共生”谁能欣赏,国际社会如此“共生”谁会赞同,在“共生”过程中终将解决这些问题而又不是理想主义,谁会相信。这就是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征科;略论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周颂伦;日本近代史研究的楔入视角[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3 陈兴华;;关于社会科学普及问题的理性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4 戚序;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陈文新,王君丽;对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新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陈秀武;论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边缘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玉玺;从法律经济学的成功看经济法学的危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张霄;法律文化特征考察——兼论法国民法典的价值取向[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高晓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的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宋伟;全球化趋势:一种现实主义的再思考[J];国际观察;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刚;李玲;;《资本论》与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钱勇;义利字典序结构假设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内在运行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姜鑫;论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的和谐性[D];吉林大学;2005年
5 蔡连卫;“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红彦;跨国股息征税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8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弥;城市网络体系的经济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泽;从人力资源开发看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权华;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小说中的“阴郁”原型[D];暨南大学;2003年
3 高开颜;中国百年科技创新系统化历程与科技竞争力相关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4 白正府;教育选择风险及其规避[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6 张楠;论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D];吉林大学;2004年
7 胡陈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8 刘艳;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强;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魏晓立;二十世纪前期汉族宗法文化存在形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1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