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政治文化变迁与启示——基于逻辑机理、发展进程视角的分析与阐释
本文关键词:中国崛起的政治文化变迁与启示——基于逻辑机理、发展进程视角的分析与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者运用政治文化变量对中国崛起的性质、内涵、演进动力、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诠释,重点探讨了中国崛起与政治文化及其变迁的互动关系,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宏观演进逻辑以及政治文化变迁内在的运作机理。通过对应的哲理思考和历史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崛起与政治文化在宏观层面的互动为彼此的演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崛起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人们在应对内外挑战、摆脱困境时所做的一种努力。进化主义、变革主义、民族主义、特殊主义四种基本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内在核心线索。政治文化崛起是中国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要追求一种文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依据这一标准,当前的中国崛起很大程度还是一种不平衡的崛起。中国应积极培育政治文化建设的几项关键要素,对内要着力打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外要坚定不移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推动国际文化秩序的多极化和民主化。除此之外,中国还要持之以恒地处理好文化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两难关系。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崛起 政治文化 文化精神独立 国际政治文化秩序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重点课题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独特文化传统的大国而言,中国崛起所展现出的复兴面貌及其远大前景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崛起及其内在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模式无疑需要人们对其系统地进行分析与诠释。就对外影响而言,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崛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赓武;刘小雪;;中国和国际秩序——来自历史视角的观察[J];当代亚太;2009年04期
2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3 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2期
4 王赓武;;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崛起[J];理论参考;2004年05期
5 郭树勇;;中国崛起的进程与意义[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6 时殷弘;;现实主义政治伦理与特殊主义世界观——西方经典思想和当代中国理念[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1期
7 秦亚青,朱立群;新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时殷弘;;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法;;中国现代性以来思想史上的五大观念[J];学术月刊;2008年06期
10 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邓小平主权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浩明;;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宏山;;全球竞争压力下的政府治理改革[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4 陈红太;;1989年到21世纪初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5 王积武;王玉;;试论地方政府现阶段改革的立足点[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6 李合敏;;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论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标准的思想[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7 周杰;杨望成;;行政问责与官员复出——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郝建臻;;中国高校反腐机制建设刍议[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10 王学东;;维护公平是政府的职责[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9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8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02年12期
2 蔡方柏;欧美矛盾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3 倪月菊;中国和亚洲经济双赢[J];w挛胖芸
本文编号:455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45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