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与国际法治
本文关键词:联合国安理会与国际法治
更多相关文章: 安理会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 大国利益 国际法治
【摘要】: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力是由法律和政治环境规定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在国际关系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使其能够对国家产生约束力,并且代表联合国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但这一法律权威只有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其他国家认可安理会在国际体系中享有的合法性。因此,仅从法律或者政治角度来认识安理会都不足以了解安理会的实际权力,我们必须结合法律和政治两种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这两个角度看,安理会可以被用来更普遍地解释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服从的内容是国家实践的职责,而不是一个首要和客观的范畴。最后,国际法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内法治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政治学系;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
【关键词】: 安理会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 大国利益 国际法治
【分类号】:D813.4;D99
【正文快照】: 联合国安理会是国际体系中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军费开支加起来超过了全球军费总开支的60%,其政治影响力也同样起主导作用[1]。此外,《联合国宪章》还赋予安理会处理国际安全事务的最高法律权威,从而增强了常任理事国的影响力。《联合国宪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育豹;;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诞生记[J];文史月刊;2009年11期
2 薛龙根;;中国政治解决地区冲突的原则和实践[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5年05期
3 刘从德;刘卫;;“五国均势机制”与联合国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4 史之;;人权问答(三)[J];世界知识;1995年07期
5 吴妙发;联合国改革:一项重大的国际政治建设工程[J];学习月刊;2004年05期
6 李伯军;;从“大国否决权”看联合国改革的困境——法律、政治与伦理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建飞;;联合国近年改革与中国外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孙章季;;论《联合国宪章》的修订[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李东燕;;联合国改革的动力与困境[J];领导文萃;2005年11期
10 邱冬梅;;论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关系[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国际法治的中国立场[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伍俐斌;;论联合国制裁的国际法依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刘文宗;;中国应按照科学发展观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发展自己的人权模式[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健明;;论联合国人权保障机制的改革[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欧阳华;;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促进湖南和谐发展[A];2007年湖南省社科联“学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论文集[C];2007年
7 江慧;;以国家身份的视角定位中国的“国家责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关于青年政策和方案的里斯本宣言[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9 张乃根;;简论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中的作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支显培;;联合国及中国发行的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币[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玉清;“会费牌”是自我抹黑[N];人民日报;2006年
2 曹鹏程;胡锦涛会见潘基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徐松;胡锦涛会见潘基文[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外交学院教授、院长助理 郑启荣;在改革中求得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5 李肇星;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 推动合作[N];人民日报;2006年
6 梁尚刚 ;日本等国加紧入常攻势[N];经济参考报;2005年
7 联合国副秘书长 陈健;联合国改革与秘书长选举[N];解放日报;2006年
8 吴建民;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冯俊扬;日本正琢磨弃“四国”联非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健;知识产权国际法治探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东晓;全球化下的联合国安全制度改革[D];复旦大学;2006年
3 肖刚;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后的日本联合国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4 朱役;联合国维和医疗分队(中国)待命安排和卫勤保障工作方案实证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胡莹;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与成效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8 毛瑞鹏;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组成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劲松;论国际刑事法院与安理会的关系[D];贵州大学;2008年
2 岳同珍;当代国际法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琳;冷战后五大常任理事国参与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徐会全;论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对联合国地位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辉;联合国改革问题的基本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喜华;从国际法治视角探析欧盟法律体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涛;新世纪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探析[D];新疆大学;2009年
8 赵华;论印度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侯仲君;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问题的国际法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成敏;印度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探析[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联合国安理会与国际法治
更多相关文章: 安理会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 大国利益 国际法治
,
本文编号:514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1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