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斯福外交政策的一些商榷
本文关键词:关于罗斯福外交政策的一些商榷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对华政策 罗斯福总统 美国崛起 美国同行 民族主义运动 王立新 研究成果 美国史 联合国家宣言 一条线
【摘要】:正我之前拜读过王立新教授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并从中受益匪浅。《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一书一承他往日认真、踏实、严谨的学风,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尤其是美国同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且选取了一个很新的角度,即身份困惑与秩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罗斯福总统;美国崛起;美国同行;民族主义运动;王立新;研究成果;美国史;联合国家宣言;一条线;
【分类号】:D871.2
【正文快照】: 我之前拜读过王立新教授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并从中受益匪浅。《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一书一承他往日认真、踏实、严谨的学风,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尤其是美国同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安年;;评新版《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J];全国新书目;2000年12期
2 孙哲 ,邵育群;美国新一届国会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1年06期
3 张建华;1947~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剖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唐小松;“法国承认中国”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1964—1966)[J];国际论坛;2003年01期
5 张志梅;试论导致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自相矛盾的几个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作成,李明波;从美国重返东南亚管窥美国对华政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牟燕;试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8 冯晓琪;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对华政策[J];决策探索;2004年04期
9 廖世江 ,小芳;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J];决策与信息;2005年07期
10 万家星;美国对华政策历史误区的由来[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文件与欧亚冷战史研究[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教授 吴心伯 李鸣燕 译;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更明智[N];东方早报;2012年
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张国义;19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与上海地位变迁[N];东方早报;2013年
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王缉思;不必过于担心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俞懿晗;美国对华政策将以延续性为主[N];东方早报;2005年
5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华政策多重心思[N];人民日报;2010年
6 俞晓秋 国际问题专家、中美关系研究学者;美国对华政策唱的什么调[N];中国国防报;2012年
7 刘建飞;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美国对华政策[N];学习时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宋国友;脆弱的巨人[N];东方早报;2010年
9 约翰·李 [悉尼独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研究员];美国对华政策之争,,鹰派占了上风[N];国防时报;2010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软遏制:美国对华政策新特征[N];文汇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官进胜;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卢祖送;九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辩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宋静;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小鹏;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失败1944-1950[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爽;接触还是对抗:从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研究中国及中美关系问题的学者的八本书(报告)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陈伟;教育的博弈—庚款兴学与20世纪早期的美国对华政策[D];外交学院;2016年
4 马猛;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911-1921年)[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晓玲;美国对华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孙洪振;美国国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作用分析1989-2000[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8 淑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1939-1999[D];云南大学;2000年
10 张树彬;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29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2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