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灾外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4:47
本文关键词:中国救灾外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救灾外交 救灾合作 救灾机制 现状 评估 展望
【摘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内乱等人为灾害,化学中毒、核泄漏等技术性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当灾害的影响超越一国国界或者救灾超越一国自救能力时,救灾合作(寻求国际援助或者实施国际援助)就成为主权国家的不二选择。 救灾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国际救灾合作,以期应对灾害威胁,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救灾外交同样可以重塑国家形象,改善国际关系。救灾外交势必影响国际关系(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成功的救灾外交将促进国际合作,改善国际关系,失败的救灾外交将导致国际冲突,引发国际危机;同样,现有的国际关系也将影响救灾外交的成效,特别是国际救灾合作的开展,处于合作中的国际关系将对救灾外交产生积极影响,国家间将更易于合作,包括展开救灾在内的各项合作,而处于冲突中的国际关系将对救灾外交产生消极影响,国家间难于展开有效合作,或者合作程度大打折扣,甚至加剧国际冲突。 影响救灾外交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一国总体外交政策,救灾外交是非传统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一定要服务于该国总体外交政策;二是国际关系现状,特别是受灾国与援助国间的关系现状,冲突中的国际关系将对救灾外交产生消极作用;三是灾害对受灾国所造成的影响;四是受灾国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如果超过受灾国的应灾能力,迫于救灾的需要,受灾国在救灾外交中的选择余地将大打折扣;五是援助国国际救援能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际救灾体制机制等,如若一国国际救援能力不济,将严重影响其救灾外交的选择及作为,美国具有超强的实力,在国际救援方面表现可圈可点,且借重全球军事布局,可快速参与国际应灾救灾,可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灵活展开救灾外交,而一些小国,因国力有限,无法与美国等大国相媲美,展开救灾外交的选择就非常有限。 中国自1980年开始接受国际援助,中国救灾外交蹒跚前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国际减灾十年”为契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灾,进入21世纪,中国救灾外交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为契机,中国展开了史上对外最大规模的援助,作为援助国,中国开展了成功的援助救灾外交,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为契机,中国作为受灾国,全面接受国际援助,从接受物资到接受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来灾区参与救灾,从而展开了全方位救灾外交。 中国救灾外交随着中国外交的变化而变化。一是对外援助的对象国选择上由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到以受灾国及其应灾能力等方面考虑为主;二是中国救灾外交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三是中国救灾外交从以物资援助为主转为物资援助与支援灾区人道救援相结合。 本文从中国救灾外交的现状、评估和展望展开论述。中国救灾外交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援慰问、协商合作、救灾演习与救灾支援。中国救灾外交参与机制涵盖从联合国机制、区域机制(亚洲机制)、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合机制)、三边机制(包括中俄印三国机制与中日韩三国机制)到双边机制。中国救灾外交的实施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加深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拓宽了中国全球外交视野。但也还存在法律机制不健全,技术装备不完善与政治因素的干扰几方面的障碍。为了更好地推进救灾外交,中国需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包括理论的发展、机制的建设与硬件的完善等。在救灾外交策略方面,要以救灾合作为契机,搭建沟通平台、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国家实力(特别是软实力)。所以,中国救灾外交应积极主动有为,寻求救灾外交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谋划布局。
【关键词】:救灾外交 救灾合作 救灾机制 现状 评估 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2.5;D82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论13-46
-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13-1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8-40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40-43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的新意43-46
- 第一章 救灾外交概述46-72
- 一、救灾外交的概念及实施的条件约束46-51
- (一) 救灾外交的概念46-48
- (二) 救灾外交实施的条件约束48-51
- 二、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与种类51-59
- (一) 救灾外交的行为主体51-57
- (二) 救灾外交的种类57-59
- 三、救灾外交的形式与特点59-66
- (一) 救灾外交的形式59-64
- (二) 救灾外交的特点64-66
- 四、救灾外交的功能与障碍66-72
- (一) 救灾外交的功能66-70
- (二) 救灾外交的障碍70-72
- 第二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现状:动因、形式与机制72-117
- 一、中国实施救灾外交的动因72-81
- (一) 救灾需要72-79
- (二) 外交需求79-81
-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形式81-89
- (一) 协商合作82-83
- (二) 救灾演习83-84
- (三) 声援慰问84-87
- (四) 救灾支援87-89
-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参与机制89-117
- (一) 联合国救灾合作机制90-92
- (二) 区域机制:亚洲救灾合作机制92-95
- (三) 次区域机制:东亚机制与上合机制95-106
- (四) 三边机制:中日韩三国机制与中俄印三国机制106-111
- (五) 双边机制111-117
- 第三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评估:成就、不足与障碍117-147
- 一、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成就117-127
- (一) 提升国家形象117-122
- (二) 加深周边合作122-124
- (三) 拓宽外交视野124-127
-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不足127-135
- (一) 重物援轻人文127-130
- (二) 重参与轻主导130-132
- (三) 重应急轻预防132-135
-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主要障碍135-147
- (一) 法律机制不健全135-141
- (二) 技术装备不完善141-142
- (三) 政治因素的干扰142-147
- 第四章 中国救灾外交的展望:条件、策略与建议147-184
- 一、中国救灾外交的条件建设147-156
- (一) 救灾外交理论的丰富与发展147-152
- (二) 救灾合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152-155
- (三) 国际救灾硬件的装备与选择155-156
- 二、中国救灾外交的策略谋划156-170
- (一) 化灾为益:以灾害信息共享为依托搭建沟通平台156-160
- (二) 化害为谊:以国际救灾合作为契机改善国际关系160-165
- (三) 化危为机:以紧急人道救援为旗帜提升国家实力165-170
- 三、中国救灾外交的政策建议170-184
- (一) 展开积极救灾外交170-175
- (二) 谋划全球备灾布局175-178
- (三) 寻求救灾外交话权178-184
- 结语184-187
- 参考文献187-216
- 一、中文类187-200
- 1. 著作类187-193
- 2. 论文类193-200
- 二、英文类200-208
- 三、网站类208-216
- 后记2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霏;;灾难外交:中国外交发展中的一种新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詹奕嘉;;唐山大地震30年:中国接受救灾外援揭秘[J];北京档案;2006年08期
3 魏华林;向飞;洪文婷;;中国南方雪灾损失与保险补偿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8年03期
4 许晓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与和谐世界构建——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5 郝建群;;灾难外交——国际合作新契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沈海涛;赵毅博;;日本对华环境外交: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支柱[J];东北亚论坛;2008年05期
7 洪凯;侯丹丹;;中国参与联合国国际减灾合作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8 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9 萧芍芳;印度洋海啸牵动世界经济与政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张振江;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南亚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颖;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792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79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