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研究
【摘要】:当代文化正在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视觉符号构成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视觉文化通过意象与幻觉制造,引导人的欲望,诱导人们认同其传达的意识形态理念,实现了对人无意识层面的直接控制,成为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新的控制形式。当代中国要实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需充分发挥视觉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视觉消费文化"中的转化及实践,提升视觉文化传播主体的素养和审美能力,规范视觉文化传播的法律和伦理道德。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
【基金】: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15YJC710021) 广东省2015年度省级德育创新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化改革与实践”(2015DYYB016)
【分类号】:G122;G206
【正文快照】: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视觉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人类已经进入到“世界图像时代”。过去那种包含在词语、概念中的抽象的政治意识、法律道德或价值信念,更多地以生动的影视形象的形式存在和传播,摆脱了传统的抽象枯燥的形式。视觉文化僭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贤根;自然的报复与人性的超越——对20世纪人与自然关系的沉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李力;;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1期
3 龙秀雄;;论现代科技发展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5期
4 郅庭瑾;科学主义:阻滞创新教育的根源之一[J];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张伟琛;;客观性、确定性与人之存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姜振寰;;少数民族科技史在中华科技史中的地位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朱晓江;形象的蜕变:哲理化与消费化趋向的加深——对当代艺术发展形态的一个观察[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谭畅;;科技价值理性缺失的哲学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9 张成岗;技术的生态学批判:从理论到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王富臣,钱小玲;城市空间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维度[J];华中建筑;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洁璇;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苏玉娟;科恩的科学编史思想与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陆兴发;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付琴;论当代科技伦理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美丽;基于用户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现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徐从欣;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闵亮;艺术生产中的技术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枫;科学的社会体制化视角下近代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陈芳;建构视角下的巴蜀地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刘国瑞;借鉴与重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淑宁;当代城市世居回族价值观的嬗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怡;;构建视觉文化传播平台 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以郑州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3期
2 周伟;王庆军;;打造现代化都市的视觉名片——对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陈述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J];电视研究;2010年12期
3 王妍;郭琛;;视觉文化传播中的数字电影“仿像”景观[J];文艺评论;2012年07期
4 陈怡;;论视觉文化传播平台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李鑫;;分析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3年30期
6 梅琼林;;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J];文艺研究;2008年06期
7 ;论摘[J];美术观察;2008年10期
8 白琳;赵文俊;韩华;;视觉文化传播在大型公关活动策划中的运用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8期
9 唐劲羽;;早期女性肖像在视觉文化传播中的社会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1年05期
10 黄晓洲;吴金涛;;汉中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视觉文化传播[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2 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供稿;“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举行[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智民;视觉文化传播社会影响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晏慧文;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蓓;论包装设计中的视觉文化传播[D];中南大学;2009年
4 张洁;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文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长安;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人类生存状况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浩;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特征与影响分析[D];兰州大学;2006年
7 于秀;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负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黄云鹤;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9 胡倩楠;视觉文化传播打造中国国家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魏葳;视觉文化传播时代观众身份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130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3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