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
【摘要】:"忠恕之道"是儒家的"行仁之方",它一方面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平等互利中尊重他人的独立意志,不要以己之意志强加于他人。因为在这一道德准则中蕴含着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及其不可侵夺的独立意志的思想,所以它又与儒家所主张的"和而不同"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主张的"振兴中华"与"永不称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可谓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
【关键词】: 忠恕之道 和而不同 国际关系
【分类号】:B222;G122
【正文快照】: 一、“仁”与“忠恕”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先秦诸子以及儒释道三教等,而以儒家文化为其主流。儒家文化以“仁者爱人”为核心思想或最高范畴,这里的“仁者爱人”包括爱所有的人,并可兼及“爱物”1。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吾道”,应就是指“仁”道;他的学生曾子(曾参)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践;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J];学术界;2004年05期
2 贾毅平;;“忠恕之道”的市场意义[J];理论月刊;2006年11期
3 白臣;;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放;2010年10期
4 王名扬;;浅谈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戴素芳;析“忠恕之道”——兼论其在当代存在的意义和作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唐凯麟;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J];求索;2000年01期
7 李景林;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志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而上重建——兼论孔子的“忠恕之道”[J];沧桑;2008年02期
9 白奚,蔡清生;忠恕之道:普遍伦理及全球价值的发展动向[J];探索与争鸣;2000年05期
10 吴长庚;儒家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祝瑞开;;弘扬孔子的“忠恕之道”构建当代和谐婚姻和家庭[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2 刘辉;;应用在伦理道德中的类比方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李建学;;论儒家“忠恕”之道的永恒价值[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张晓林(博士);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N];中国保险报;2002年
2 骞叔;培育社区和谐文化[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穆青;儒家“忠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3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