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时期的丧葬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0 22:29
本文关键词:吐蕃时期的丧葬研究
【摘要】:吐蕃赞普王朝时期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松散的各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政权得到了整合,公元7世纪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各自为政的各部落政权后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兴盛。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是人们表达哀痛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首先丧葬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形态以及思想意识等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其次丧葬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有密切关系,并总是在继承传统灵魂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最后,由于各民族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的差异,各民族的丧葬方式和对待丧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本文试以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探讨吐蕃时期的丧葬习俗。除前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和探讨了吐蕃各个时期的墓地。近年来在青藏高原所进行的墓葬考古工作已经将该地区埋葬死者习俗的年代上溯到新时期时代。目前主要发现予雅鲁藏布江流域东南部,包括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类。从新石器时代以后至吐蕃王朝兴起前期,墓葬种以石丘墓与石棺墓并行。这个时期教之以前在丧葬内容上显得更加丰富,墓葬形制已逐渐趋于复杂化。地面封土坟丘的出现。以及墓葬中出现人为放置的马牙、马骨,虽数量不多,却表明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以动物作为献祭或者殉葬的物品。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封土墓的数量多,形制特殊,结构复杂。通过半个世纪的调查发掘,提供了大量的吐蕃大型墓地资料,已知的吐蕃大型墓地有藏王陵、列山墓地、查木钦墓地、都兰热水墓地、吉堆墓地。依据墓地规模、封土大小等因素,将上述墓地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藏王陵。作为吐蕃赞普的王陵,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现在的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的“木惹山"上下和“顿卡达”的地方,对于藏王墓的陵墓数目,从来便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说的十余处,有的说是十二处,也有的说是八处。确实几座,也还待进一步的调查。现在保存尚可辨认出的有九座,封土的形制均比较高大,其坟丘封土形制均为方形或略呈梯形,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以方为贵的墓葬制度观念。第二等级,列山墓地、查木钦墓地与都兰热水墓地。墓葬数量多,大型墓葬较多,封土形制多样,其中列山墓大概有170座墓葬,呈扇形分布发现房屋、祭祀场所。封土形制较丰富,有梯形、方形、塔形、圆形等。查木钦墓群大概有140座左右,封土形制有梯形、凸字形、方形、圆形、塔形等。还发现有28条长方形殉牲坑。热水墓葬群,现存200余座主要分布在察汗乌苏河南北岸的山根、沟内。封土形制一般平面呈方形、梯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在一号大墓南侧的平地上,有27个圆形殉牲坑及5条殉牲沟。5条沟内共陪葬完整马匹89匹以及其他动物。但墓内出有残碎丝织品、金银器等,一般均有棺木、殉有牛、羊骨。第三等级。吉堆墓葬群,目前发现48座墓葬、15条石台和11个祭祀坑。综上所述,吐蕃时期的墓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其中包涵的分布特征与丧葬习俗。第二章,主要解读、分析三部丧葬有关的文献,第一部文献是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该写卷是著名的苯教殡葬文献,共148行的没有受到佛教观念影响的苯教丧葬仪轨文书,可以说对于吐蕃时期的丧葬研究,这是一份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献材料。主要是讲述丧葬的具体仪轨,如降魂仪式、陵墓建筑、尸体处理、动物殉葬等,从中反映出苯教的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第二部文献是噶唐蚌巴齐苯教古文书中的“纳志故事”(?)首先提到了女子怀孕的情况,中间讲述了该地区的某个魔鬼附在女子身上,因此女身受灾难和晦气而去世,最后讲述为了逢凶化吉、降魂仪式而邀请“志苯”(?)进行上供神,下征魔的宗教仪式。第三部文献是苯教九乘中的第四乘“世间辛乘”(?)是专门讲丧葬的,所有世间辛之苯,归结起来就是“死法”(?)和“葬法”(?),死法分为4种,老死、壮年死、幼亡和刀口亡,共有360种,有相应的葬法。有些文本中记载共有81种死法,360种葬法。具体的数字是无关紧要的,主要的是丧葬仪式在苯教活动中所占的地位。第三章,分五节。第一节,主要探讨了关于主持殡葬仪轨的苯教徒。从敦煌苯教仪轨写卷来看,“辛”(?)和“杜苯波”(?)的活动主要和仪式上的“献祭”活动有关。在敦煌古文献中,献祭是各种仪式特别是丧葬仪式最为重要的环节。“辛”有时被写成“辛饶穆吾"主持各种仪式。但是敦煌文献中的“辛饶穆吾”是否与后期苯教经典中的辛饶穆吾为同一人尚有待考证。从内容上看敦煌文献中扮演的是祭祀者的角色,从写卷pt1068/1134/1194中主持丧葬仪轨的苯教徒“杜苯波玛达”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者,经常和辛饶穆吾一起出现,主持丧葬礼仪,主要职能是为亡者招魂,为生者祈福。第二节,分析了吐蕃时期墓葬的器物随葬习俗。根据古藏文文献和考古资料中记载的随葬器物归纳为几大门类,生活用具、粮食、药材、兵器、马具与马饰、装饰品、明器。吐蕃王室葬礼中的器物随葬仪式已有一定之规,基本上是依照葬前的殡丧、招魂、除鬼等一系列仪轨以及下葬时的礼仪加以规定的。在不同阶段所主要使用的器物方面是有着相应的礼仪制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一般贵族或平民间可能没有这样的严格礼仪,主要以丧家的经济实力和传统的习俗来确定用什么物品随葬。第三节,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分析了吐蕃时期的动物随葬习俗,在吐蕃时期的丧葬仪轨中,以动物作为献祭而杀殉的习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文献史料中有记载,而且也有考古发掘资料中表明,在列山墓和都兰热水墓中发现并清理吐蕃时期墓葬的殉马坑和马骨和其他动物的骨头,地位越高的墓主死后殉葬的马匹越多,热水一座墓前的殉马坑中出现81具马骨,考古材料与之互为印证可见吐蕃时期动物随葬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形式均已建立在原始苯教的信仰基础:生死观和由此所产生的以献祭动物作为死者在冥间的导引、救赎等观念上产生并制度化。第四节,主要探讨了吐蕃时期的灵魂观念。丧葬仪式一般都围绕灵魂观念而展开的,而吐蕃时期以灵魂不灭为思想根基,细致的考察为基础来分析丧葬仪式中反映的灵魂观念,并以涉及到灵魂观念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解析。第五节,主要探讨了丧葬仪式时的占星术。在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中明确记载,大葬要在死后三年时候举行,举行日期要根据月亮和星星相结合的天象而定。吐蕃王室丧葬礼仪所反映出来的停尸殡葬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苯教中利用占星术、占卜等来确定葬期,从而长期对丧葬习俗产生影响的结果。死者死后,并不是以立即下葬,而是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停丧来等待占星术师所卜算的最佳下葬日期。第四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吐蕃时期的丧葬习俗衰退的成因,及新葬俗的兴起。苯教势力倡导下的土葬习俗,从吐蕃王朝时期一度盛行,到公元9时期末期,随着吐蕃王朝的崩溃和一场平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起义之后第九年吐蕃权臣论布徐巴达泽(?)等密谋将赞普陵墓分为聂等六个氏族,造成诸赞普陵墓大肆被盗,以及其它大型墓地也遭到盗倔。而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宣传的缘起性空论和因果论、生死观念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同时吸取苯教的一些仪轨,禁止杀牲,也是对苯教丧葬礼仪的打击,土葬习俗本身的丧葬仪式过于繁复,无疑给当时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等综合影响下,导致土葬习俗全面的衰落。代替了苯教思想为主的丧葬习俗,从而形成佛教思想为主导的新的丧葬习俗。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92.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俊哲;;藏传佛教关于生死智慧的论说[J];民族学刊;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168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6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