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米脂古城民居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9 10:03

  本文关键词:米脂古城民居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米脂古城 民居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空间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米脂是陕北黄土文化的原生区和核心表现区,千百年来,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赢得了“文化县”的美誉。米脂古城是米脂县最大的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作为米脂文化的象征更不可再生。古城近千年形成的历史格局风貌犹存,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滋生和发展的沃土,古城拥有五十多个明清和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窑洞民居大院、套院等传统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百姓在此安居乐业。古城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环境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成了米脂古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发展又使得这里的民居环境更具生机和活力。论文采取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米脂古城的民居环境和蕴含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米脂古城的历史发展、街巷布局、窑洞建筑环境、历史公共建筑环境等,并对在古城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现状等选题论证情况;第二章介绍米脂古城的概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人文背景等;第三章从街巷、窑洞民居建筑、历史公共建筑等方面分析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民居环境特征;第四章具体分析古城民居环境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基本特征和价值;第五章研究古城民居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第六章论述了米脂古城民居环境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因素。米脂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民居环境为其提供生存、发展和传播的物质空间,古城民居环境亦因存在于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以体现出其价值并良好地延续和保存。它们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在保护过程中,必须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予以保护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2;G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都市政府公布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J];四川建筑;2007年03期

2 周良华;;图书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张艳茹;沈一;;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J];山西建筑;2009年33期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居全球首位[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20期

6 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仲谋;;《年鉴》编写与学科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年鉴》编写体会[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建;;传统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嵩口镇为例[J];福建建筑;2010年05期

9 景延秋;;熔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盾牌——兼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杨森;张仲谋;;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03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203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