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留英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与本土文化意识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22:38

  本文关键词:中国留英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与本土文化意识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能力 本土文化意识 跨文化敏感度 相关性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国家之间人们在各个领域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向先进国家学习其一流科学技术成了发展我们自身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涌入世界各国,而在其自身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全球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以及本土文化意识的能力成了一名合格的地球公民的必要条件。本土文化意识,作为文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跨文化敏感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并且,他们共同决定了一个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水平,然而其对本土文化意识的教授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对大量有关文献的阅读与整理,本文对跨文化敏感度和本土文化意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调整:跨文化敏感度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和欣赏的能力,这种能力促使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本土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前和交际中产生的对自身文化及其特点的认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51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一方面直接接触不同文化的冲击,另外一方面又是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对于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足够强大。作为跨文化能力的两个要素,留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的层次在什么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如何,成了本研究的主要调查目标。本研究首先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本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敏感度相关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学者们对这两者的定义。然后结合陈国明和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问卷(2009),经过改良的陈国明的本土文化意识问卷(1998),以及个别访问(时长最少30分钟),对51名在英国留学一年或以上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如下:(1)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层次处于较高水平(百分制中73分),其跨文化敏感度所处阶段均随着Bennett的DMIS模型中有所提高;(2)与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相比,其本土文化意识层次相对较低(百分制中68分)。根据本研究中质的分析结果,留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其本土文化意识的提高十分小;(3)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与本土文化意识有着强烈的正相关(皮尔森指数为0.574);跨文化敏感度的所有要素均与本土文化意识紧密相关(皮尔森指数均不低于0.4)(4)参与研究的留学生关于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留学英国期间均有提高;他们的留学经历不仅仅提高了其的跨文化敏感度,也提高了其关于本土文化的意识。基于对本研究得到数据的分析,作者总结了本文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未来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人数应该适当增加、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的访谈也应尽可能根据不同的时间点分别进行采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8.9;G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娇;;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7期

2 丁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4期

3 杨文良;;Examin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2年09期

4 周培蕊;;Analysis of Culture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2年15期

5 侯丽琼;;Reflection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4年06期

6 杨芳;;The Impact of Languag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2010年03期

7 张敏;段小涵;;Differences in Informal Time System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8 陈忠敏;;Strategies of Improving Students'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English Teaching[J];学周刊;2012年03期

9 蒋佩均;;A Pilot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Intercultural Adaption in the UK[J];海外英语;2012年23期

10 周宇岚;;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双语学习;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Koo Yew Lie;;A forest of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literacy practices:the case of Malaysian multilingual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Culture,Self-Construal and Self-Disclosure:Linking Culture to Communicative Behavior[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John W.Berry;;Cross -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Psychology:Comparative Studies of Human Behaviour in Cultural Contexts[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the“Insider”and the“Outsider”[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任秀珍;王宏伟;;A Study of Stereotyp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mo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Public Speaking Education[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Hora W.Tjitra;;A Grounded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Sensitivity of Chinese Professionals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y[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Steve J.Kulich;;Analyzing Chinese Identity Today—New Insights into Identity Domains of Young Adults in Transi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Guo Xiuzhen;Wang Mei;;Introduction of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A];2013年教育技术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松;跨文化语境下交际顾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俞杰;国外旅居经历对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影响的调查[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王芳;新疆教师教育者跨文化敏感度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3 钟言;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师雪娇;哈工大留学生文化身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杨落娃;中国留英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与本土文化意识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叶晨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姬程斌;文化冲突与化解:中西方跨文化婚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8 王舒静;对中国南北方大学生跨文化友谊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伍晓慧;论跨文化交际情感因素的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杨圆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中美之间的婚姻[D];青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9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289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