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文化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四重证据法与大传统新知识观的整合与重构
本文关键词:“虹”文化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四重证据法与大传统新知识观的整合与重构 出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四重证据法 大传统 文化意象 虹信仰 玉璜叙事
【摘要】:文化意象是凝聚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与认知图式。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论,在大传统新视域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借助甲骨文的释读成果、多民族口耳相传的活态民族志以及作为显圣物的玉璜叙事,突破传世文献记载的遮蔽与误导,再现虹的祯祥、丰稔、交合寓意,并将中华儿女根植于心的龙文化信仰溯源至远古时期的虹文化信仰。可见,四重证据法对于中国大传统文化观的重构与再塑意义愈发显著。
[Abstract]:Cultural image is a cultural symbol and cognitive schema embodies national wisdom and historical memo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rpre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our evidence law theory,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Rainbow" cultural images in traditional new perspective,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help of Oracle's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word of mouth living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ethnographic narrative jade huang hierophany, break through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shadowing and misleading reproduction of rainbow Fengren, with good moral, and traceable to the ancient dragon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heart of the faith of Chinese people's cultural beliefs. The rainbow is visible, four evidence metho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cul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lasticity i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自然科学讲,虹是雨后阳光穿过空气中的水滴时,经过复杂的反射与折射过程,形成的一种色散现象。然而,现实中人们对于虹的体认,多基于自身视觉思维对该自然意象的直接感官“表达”。但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出发,色散现象与感官“表达”对于理解虹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显然不够,需要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静;浅谈文化意象的翻译[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年04期
2 刘永红;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J];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01期
3 周凤鸣;论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贺春英,王松鹤;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走失及原因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家军;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同等效果原则与文化因素的传递[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王银燕;浅谈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处理[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王烈霞;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S2期
8 周晓娴;;翻译中文化意象探微[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蒋冰清;;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汪琼;;从“牛奶路”看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失落与歪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凯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错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冰;;从《鹿鼎记》英译本看文化意象的传递[A];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3 余平;;“文本间性”与文化意象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芦笛;;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占喜;;文化意象翻译中缺损现象补偿的关联论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雷达;敦煌:巨大的文化意象[N];兰州日报;2006年
2 记者 王玉;跨文化的诠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刘笑一;建筑:放大地产文化意象[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北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宇文利;中国梦的文化意象及其表现[N];中国文化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彭 宽;舞蹈:呈现两大清晰脉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6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楚辞研究中心 严晓江;构建以诗学为纲的《楚辞》英译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林欣;文化构成设计方法学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2 宋海云;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云霞;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传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魏宏君;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东艳;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田娜;汉维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可贝;《远方的家》文本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芳;《双面猎犬》中谚语的英译策略[D];山西大学;2015年
7 刘颖;鬼狐文化意象日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赵姗姗;莫言《酒国》俄英译本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丽丽;互文性视角下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黄晨霞;基于区域文化意象认知的产品设计评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1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38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