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叙述自我——关于民俗学的“自反性”

发布时间:2018-02-23 21:32

  本文关键词: “传承者” 自我叙述 个体性 自反性 出处:《文化遗产》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本的民俗学者过去比较注重搜集村落的地方知识。对他们而言,理想的村落传承者需要"沉默慎重",不可强调个人观点。笔者认为该认识缺乏对他者生命的想象,因此有必要将民俗学的研究方向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学科转向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访谈对象的自我叙述是最重要的研究素材。生活经验的叙述不仅是事实的罗列,而是通过叙述排列事件,并通过赋予事件意义建构"事实"。以往的民俗学不重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只关注对"民俗"形成的叙述。这种研究取向忽略了个体经验的多样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自我的叙述产生出"自我"本身。而自我叙述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自发行为。我们有必要了解访谈对象的生活经历全貌,包括他们的主观解释。民俗学的"口述"研究不再限于民间文学领域,也开始进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叙述领域。
[Abstract]:Japanese folklore scholars us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llecting local knowledge of villages. For them, the ideal village inheritors needed "silence and prudence" and could not emphasize their personal view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hif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folklore to the daily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We must realize that the self-narr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material. The narr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is not only a list of facts, but also an arrangement of events. And by giving meaning to events to construct "facts." previous folklore did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individuals, Focus only on the nar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folklore". This research orientation ignores the diversity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In daily life, people produce the "self" itself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themselves. And self-narration is also a modern human being. We all have a spontaneous behavior. We need to know the whol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interviewees. The study of "oral" in folklore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field of folklore, but also into the field of empirical narration in daily life.
【作者单位】: 日本立教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分类号】:K8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尔·海姆斯;陈熙;;民俗学的性质与太阳神话[J];文化遗产;2008年01期

2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3 尚光一;;我国民俗学教材的回顾与思考——以五部代表性民俗学教材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民俗学研究的新路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2期

5 钟琴;;试论日本环境民俗学研究带来的思考[J];大舞台;2010年12期

6 ;民俗学的拓展与回归(三篇)[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赵世瑜;;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8 张翠霞;;常人方法学与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民俗学研究范畴和范式转换谈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张翠霞;;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研究范式转化及常人方法学的启示谈起[J];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10 董晓萍;;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科规划中理性求变[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2 ;成长在山东省民俗学会的大家庭里[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党明德;;我与民俗学会[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鲁生;;文化现实与学术使命[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5 马知遥;;热爱从热爱民俗开始[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善民个人简历及加入山东省民俗学会以来的学术成就[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萍;云南省民俗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新兰 沙岩;芬兰民俗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翟江玲;民俗学发展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曲彦斌;民俗学应为社会进步作贡献[N];光明日报;2002年

5 张晶;《中国艺术民俗学》略评[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耀华;我省首家民俗学研究机构在都匀成立[N];贵州日报;2011年

7 李公明;都市中的当代生活与……民俗学故事[N];东方早报;2014年

8 沙野;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古代文学底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朱振华;民俗学研究关注整体性民俗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马子雷;“热”潮之下 “冷”藏其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D];山东大学;2007年

2 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建梅;高校民俗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盖新亮;常识——一个民俗学的范畴和研究向度[D];温州大学;2009年

6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娜布其;蒙古马鞍具的民俗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琚利芬;洋节在上海发展转型的民俗学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向奎;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7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527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8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