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
本文选题:文化线路 切入点:理念演进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文化线路"作为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概念,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是当前国内外遗产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对国际相关遗产法规、重大遗产事件的分析,将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分为初步萌发、快速发展和成熟深化三个阶段,其关注对象从以旅游为目的的文化旅程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并重的独立遗产类型,保护方法也从笼统的原则标准发展到具体的操作步骤。中国有丰富的文化线路资源,但相关理念引入较晚。文化线路概念在中国化进程中存在滥用和混用等情况,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概念。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遗产保护体系,较早在事实上收录了与文化线路有关的要素,但主要以建筑和艺术价值明显的点状物质性建筑、遗址为主,相关理念直到近年才体现在文保单位中。文章对中国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历程进行回顾,认为中国文化线路申遗肇始于国际力量推动下的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机构和学者的推动下,文化线路逐步成为申遗的重要方向。
[Abstract]:"Frontier concept of cultural route" as heritage protection areas, represent a new approach i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evolution and expansion, is one of the hotspot of research. Heritage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related to heritage, heritage analysis of major events,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line idea 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preliminary germination, rapid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and deepen the three stages, from the object of attention to travel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journe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independent type, standard methods from the general principle to specific steps. Chinese culture line is rich in resources, bu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cept in line later. The situation in China abuse and mix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oncept has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China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system, in fact earlier included with the elements of the cultural route, but mainly to the point material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of significant sites, related concepts are only recently reflected in the security unit. The China culture line reporting process of the world heritage review, believes that the Silk Road of China culture line inscription began in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driven, in promoting the China organizations and scholars, cultural route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inscrip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期矿业遗产社区的社会网络演替及其遗产决策研究”(项目编号:41401155)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编号:TYETP2015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2 王和平;赵玉秀;;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毛志成;;当前的“文化类别”及其他[J];文学自由谈;2009年06期
4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5 赵士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J];粤海风;2010年03期
6 刘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7 ;南京文化景观揽胜[J];民主;2011年11期
8 刘红纯;;文化景观基础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J];风景园林;2012年01期
9 张莉;;浅谈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现实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10 方明;李晟;王宽;;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固原市文体局总支书记、副局长 张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对策[N];固原日报;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伪文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秦岩 王衍用;如何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2年
4 张文燕;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有临终关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学校文化现象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陶世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曹学文 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曹学文;文化景观分类及其内涵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四平;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振杰邋张海涛 芦瑞;让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5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9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刘燕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晓娜;洛阳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武肖敏;明清时期重庆地区山岳文化景观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盟盟;回族文化变迁、整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陈慧萍;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5年
9 宋博;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大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张娟娟;回族文化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13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1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