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遗产的价值解读方式转变与传播机遇
本文选题:固有文化 切入点:遗产资源 出处:《青年记者》2017年33期
【摘要】:正增强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可读性,将其阐释为外国文化语日境下可理解的文化产品,是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核心命题。2017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①需要指出的是,传播交流的新模式不仅要以国外固有文化认知框架为参照,还需探究文化资源的自身属性。
[Abstract]:It is enhancing the readabilit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interpreting it as an understandable cultural product in the context of foreign cultural language. It is a good stor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sued in early 2017,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explored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modes of communi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new mod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not only be based on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of foreign culture, but also build a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and wide-field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We also need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cultu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山东省2015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项目“齐鲁文化对外传播战略与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5BZBJ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22;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展斌;;合理开发文化遗产 创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6期
2 谢桂花;;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城市精神——谈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3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06期
4 李春霞;彭兆荣;;国家遗产体系的建构——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年04期
6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7 李娟;郝志刚;;区域性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基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的发展及其经验[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赵红梅;;论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径伟;郭晴;;当前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1期
10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勇;;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N];云南日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应将大运河视为系列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N];文汇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文博;中意文化遗产中心项目顺利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佳鹏;《国家遗产名录》不设终身制[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香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兼任教授 徐苹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笃;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梅宝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N];周口日报;2006年
10 李韵;关注“二十世纪遗产”保护[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赖金凤;广东省河源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储小丽;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徐雪;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蕾;城市化进程中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8 张馨元;新乡市区文化遗产综合开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姚慧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景区品牌[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0 鞠函余;基于铁路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园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718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1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