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着尘间意义阐释轨途的作者世界——对话《社会文化符号学》建构的知识空间
发布时间:2018-04-08 20:43
本文选题:社会文化符号学 切入点:索绪尔符号学 出处:《文化与传播》2016年04期
【摘要】:《社会文化符号学》藉由“文化化”路径整合“社会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媒介符号学”,建构兼具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原始社会文化符号学”和“现代社会文化符号”,深掘罗伯特·霍奇、君特·克雷、约翰·菲斯克等符号学观念,新构符号学的知识空间,而其在学究化自我克制的行文缝隙流露出的性情迹象,正提醒“隔”的表述对于“真学问”的疏离。
[Abstract]:"Socio-cultural semiotics" integrates "social semiotics", "cultural semiotics", "media semiotics" through the path of "culturalization",Constructing the semiotics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and the modern social culture, which combines scientism and humanism, deeply excavates the semiotics concepts such as Robert Hodge, Curt Clay, John Fiske, and the knowledge space of the Neo-Structural Semiotics.The signs of temperament revealed in the gap of academic self-restraint are a reminder of the alien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true learning.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0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顾嘉祖;;文化符号学与文化结构分析[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刘辉;;文化符号[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韶华;建构崆峒文化符号学[N];平凉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荀立军;基于文化符号学对苏州地域小说的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淑萍;意义的愉悦[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洪新;从文化符号学视角解读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宁;文化符号学关照下的跨文化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3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2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