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表征的概说形式及研究理路分析——兼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方法
本文选题:文化 + 文化表征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09期
【摘要】: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打上多元表征的印记,因为与文化有关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都是多元的。从远古到今天,由于实践的多样、生活的多彩、交往的多元等,造成文化边界、文化内涵和文化叙事不断地变化,人们对文化含义的认识也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延宕。反映文化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的"创造说"、"本质说"、"交往说"、"人化说",都是试图揭示文化内涵的叙事形式,这些说法是一定层面上和一定视角下的学术见地,为我们研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经验积累。
[Abstract]:Since its emergence, culture has been marked by pluralistic representation, because the subject and object elements related to culture are pluralistic. 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practice, the variety of life and the d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cultural boundar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narration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meaning is also delayed in social practice. The "creation theory", "essence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humanization theory" which reflect the static, dynamic, energy and differential representations of culture are all narrative forms which try to reveal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se theories are academic insights on a certain level and from a certain angle of view, which provide valuable clues and experiences for us to study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型构模式及建构方式研究”(16BKS118)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资助研究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WTA026) 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6年专项课题(16FYHYB00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科研基金重点课题(YK16-01-04)研究成果
【分类号】:G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安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种认识和行为的依据[J];社科纵横;2002年05期
2 吕红霞,杨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徐则平;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契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刘彦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殷安阳;;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几个认识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7年03期
6 张华;;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0期
7 ;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韦柳霞;赵锋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童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岭南学刊;2010年04期
10 马tR浩;唐玉婷;;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新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周尚意;苑伟超;吴莉萍;;文化表征权力转移与北京老商业区文化演替[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詹丹;;酒类广告与上海市民生活的文化表征[A];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都市、帝国与先知[C];2006年
4 潘春跃;樊玉然;李雨静;;我国现代盐文化之我见——也谈我国盐文化的理论范式[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5 赵立彬;;从“文化”到“文化学”: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经历[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薛永武;;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8 江旭云;许斗斗;;技术风险规约与先进文化建设[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瑞兰;;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觉[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10 曾耀农;丁红;;运用文艺传播提升社区文化的品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郭孟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刘宁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N];辽宁日报;2006年
3 阎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N];光明日报;2011年
4 中央编译局教授 胡长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12年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课题组;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贾璞琳;以人为出发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N];山西青年报;2013年
7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运用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8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交通运输局 李长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发展民族文化[N];西藏日报(汉);2012年
9 省社科联副主席 邵清;思想的激情 理论的标杆[N];浙江日报;2014年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厉无畏邋同济大学出国培训学院副院长 于雪梅;解放文化生产力 促进文化大繁荣[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琼;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凯;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4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5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6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志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孙瑞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荣跃明;文化生产论纲[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上官婷;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学渊;论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延边大学;2016年
4 王薇;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及其难点问题论析[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6年
5 王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6 石晋嘉;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陈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文化强国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卓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
10 孟庆玲;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阐释[D];渤海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73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97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