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边界体系构建
本文选题:文化遗产 + 消费边界 ; 参考:《民族艺术》2017年04期
【摘要】: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事项及其物化符号,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空经纬内处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产物,具有自我规定性。随着时空资本化和消费个体化的发展,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吸引物,从"我者"的生活转变为"他者"消费的商品,在利己主义为导向的个体化、差别化消费取向引导下,各类行为体的行为超越了文化遗产存续的自我边界,造成文化遗产的异化。因此,文化遗产旅游消费应以利他主义的合作、共享、简约化消费取向为指导,以文化遗产存续的自我边界为基础,以此构建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边界体系。
[Abstract]:Cultural heritage, as a matter of human daily life and a symbol of its materia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earth and man in a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and has a self-prescriptive charact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o-temporal capit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consumption, cultural herit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attraction of people's tourism, from the life of the "I" to the "other" of the goods consumed, and individualiz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ego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fferentiated consumption orientation, the behavior of various actors transcends the self-bounda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sults in alien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guided by altruistic cooperation, sharing and minimization, and based on the self-boundary of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construct the boundary system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
【基金】:2016年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中国—东南亚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金孚;王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2期
2 何景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J];旅游学刊;2010年06期
3 应舒;;需求角度下南京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
4 李亚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必要性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1期
5 赵雪影;刘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与方式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7期
6 梁维;李威;;吉林省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年03期
7 荣浩;;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1期
8 马佶;;对“东西方游客对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01期
9 陈海明;顾良智;陈芳;;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因素研究——基于品质屋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0 邢盼盼;;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基础、路径及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鲁芒;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出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记者 王庆芳;我省发放千万元文化遗产旅游消费券[N];石家庄日报;2009年
3 詹双晖;“非遗”产业化是把双刃剑[N];浙江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姚璐艳 韩悦子;美景深处有“非遗”[N];浙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成群;让文化遗产成果惠及更多民众[N];河北日报;2009年
6 潘红;打造大同历史文化新名片[N];大同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系统的动态仿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2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英;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史亚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D];三峡大学;2015年
3 韩平新;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6年
4 罗琼;北京故宫文化遗产旅游的原真性体验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余燕伶;后现代视野中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香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邓玲珍;我国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初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协调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马齐齐;新疆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9 周博;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玲玲;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评价和资源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1992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99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