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对于中国青年亚文化中风格之争的社会学分析——再议“非主流”文化及“杀马特”文化

发布时间:2018-09-04 09:28
【摘要】: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生机勃勃,并发展出众多亚文化部落。而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中,则会出现围绕亚文化风格的争议。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非主流"与"杀马特"就是两个在青年文化内部引发过风格之争的亚文化群体。本文通过运用伯明翰学派和布尔迪厄对于风格的考察,基于对亚文化成员主体性的重视,再议这两个群体为何会兴起,为何会遭受污名,以及为何走向衰退。结论为,"非主流"与"杀马特"本质是部分青少年为了表现自我而试图参入青年文化时尚场域所造成的文化现象,而此种尝试则遭到了时尚场域内主流风格群体的贬斥并难以为继。最后,本文指出,我国亚文化研究必须更多关注各种亚文化风格对亚文化成员的意义,以及对青年之间关系性的影响。
[Abstract]:At present, our youth culture is full of vit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sub-cultural trib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ub-culture, there will be controversy around sub-cultural style. "Non-mainstream" and "Kill Matt", which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re two sub-cultural groups which have caused style disputes within youth culture. By using Birmingham School and Bourdieu's study of style, based on the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sub-cultural memb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again why these two groups will rise, why they will be stigmatized, and why they are going to declin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essence of "non-mainstream" and "killing Matt"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caused by some teenagers try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eld of youth cultural fashio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mselves. But this kind of attempt has been repudiated by the mainstream style group in the fashion field and is difficult to continue.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tudy of subculture in China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sub-cultural styles to the members of sub-cultur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people.
【作者单位】: 东京首都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分类号】:G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1期

2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3 张红兵;;运用网络文化载体 推进青年亚文化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黄瑞玲;;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青年亚文化建设[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05期

6 郑芷莲;张煜;;俄罗斯青年亚文化刍议——“嬉皮士”文化的异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8 王文捷;;现实的困顿与精神的探望——论青年亚文化中的“80后”[J];文艺评论;2011年01期

9 梁明;;文化身份认同——由火星文而及的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分析[J];魅力中国;2010年03期

10 黄战;;论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形成及发展[J];岭南文史;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彩霞;;南京历史文化之品格及其传承机制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赵金凤;;文化产业的科学划分是搞好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关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在;杨建生;;从精神态文化到物质态产业——兼论艺术之于文化产业的价值[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文霞;;论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6 何星亮;;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性[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路宁;;卓有成效地进行创新文化生态系统建设[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8 谢爱临;;文化是一种力量——遵义文化问题探析[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守祥;;论寿光的文化特质[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10 吕飞云;;我国创新文化的缺失及发展途径[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杜方舒;“新媒介让青年亚文化空前活跃丰富,也良莠不齐”[N];东方早报;2012年

2 刘柠;时尚文化的原动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魏仁;面对青年亚文化:主流精英宜谦虚[N];中国商报;2007年

4 魏武挥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新媒体观察员;弹幕背后的青年亚文化[N];文汇报;2014年

5 马宇飞;烛照当下文化张力场[N];文艺报;2008年

6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院 首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胡疆锋;文化研究的核心是文化政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记者 陈军;凝聚各方力量建设文化强市[N];宿迁日报;2011年

8 ;全面开创林区特色文化大展大繁荣新局面[N];伊春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林金华 驻广东记者 彭海霞;构筑国际化文化城区[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记者 周骥;让文化遗产重放光芒 促文化强市焕发活力[N];宁波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凤;全球化背景下中俄青年亚文化对比[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恒路;网络微视频与青年亚文化风格转向[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紫萱;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B站“鬼畜”视频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4 李帅;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萌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宗艺;反消费的消费主义[D];重庆大学;2016年

6 徐伟红;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年

7 岳梓月;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网络古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张冬杨;俄罗斯青年亚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孙姣;俄罗斯青年亚文化[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崔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背包客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21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221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1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