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都市新空间:功能融合与文化互动

发布时间:2018-10-21 20:36
【摘要】:文化的自省和创新是促使都市新空间发挥能动性、挣脱全球化模式的力量。对空间的认识和解读因地域和时间转变而不同,这种认识影响着都市新空间的创造。世纪之交的北京新空间一度着力淡化新异感,强调对传统的延续,是相对的新。而更晚近出现的新空间则以标新立异的名称、地理位置的隔绝、功能业态的完备突出新的绝对性。北京新空间虽然未能避免意义链断裂感、社会阶层分化感等问题,但同时也具备后发优势。它强大的整合能力为指示阶层流动、促进文化融合、助力亲情回归提供了条件。都市空间文化虽然可能被用来满足资本自身的合理化需求,为各类新空间顺利融入当代都市语境、带上人性化色彩提供依据;但更重要的是,它还对空间在当代都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功能做出解释,并尝试在缓解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Abstract]:Cultural introspection and innovation are the forces that urge the new urban space to play a dynamic role and break away from the globalization model.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ace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region and time, which affects the creation of new urban spac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new space in Beijing has played down the sense of novelty and emphasized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The more recent new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name, the isolation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its functional form, which highlights its new absoluteness. Although Beijing New Space can not avoid the sense of sense chain break and the sense of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it also has the advantage of latecomer. Its strong ability of integration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indicating social mobility, promot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facilitating the return of kinship. Although urban space culture may be used to meet the rationalized needs of capital itself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smooth integration of all kinds of new spaces into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ontext and take on a humanized color;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also explains the rol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space in contemporary cities and trie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北京都市空间与新民俗研究”(16WXB006)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北京的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与功能研究”(2016A3656)
【分类号】:G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雅丽;;从室内空向分隔谈空间利用[J];美术大观;2008年08期

2 周毛;;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利用与科技化发展趋势——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为例[J];中国藏学;2013年04期

3 孙晓;张金玲;;空间利用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4 肖荦彪;陈艳;;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空间组构——以关注度为例[J];艺海;2011年03期

5 王娟;张广海;张凌云;;艺术介入空间生产:城市闲置工业空间的旅游开发[J];东岳论丛;2013年08期

6 严若谷;;后现代经济下的旧工业空间再生产研究——以深圳计划延续型工业区的创意旅游改造开发为例[J];城市观察;2014年01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海卉;;以空间集中实施要素集约化的思考——针对镇村空间利用调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2 王其东;李敏;;探讨基于安全与保护的海岛空间利用途径——以广东省南三岛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永红;;试论空间政策的重要性——以深圳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杨俊宴;史宜;陈雯;;基于空间适宜性分区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如皋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晓民;;住宅的内部交通与空间利用[A];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2004优秀技术管理论文评选论文集[C];2004年

6 汪树群;徐涛松;;城市规划区空间利用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的探讨——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素君;莫湖燕;;“产业转型”促进“空间转型”——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骄;;城镇上山建设中空间政策协调性研究[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杨_g;李炜;;东北大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探析——以长春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程烨;科学构筑土地空间利用产权制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王江;让空间充满和平[N];科技日报;2001年

3 贺明;如何装修房屋边角空间[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赵玉洁;建筑“第五立面”大有可为[N];中华建筑报;2014年

5 一安;空间设计带来自由飞翔[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 冯杰;深化有形空间拓展无形空间[N];深圳特区报;2005年

7 顾巍钟;南京“桥下空间”占用严重[N];新华日报;2008年

8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邹伟;城市新课题:桥下空间如何利用?[N];南京日报;2009年

9 紫晓;太空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艾佳;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与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梦椰;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调查与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杨硕;浅析日伪要塞防御空间功能的演进[D];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

4 张厶文;儿童空间墙绘装饰设计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

5 常静;北京市区廉租房室内空间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6 张玉栋;面向个性化服装定制的移动空间设计与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7 肖卫星;杭州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杨;室内潜在空间探究[D];青岛大学;2013年

9 张丽;基于反消极性的城市高架路桥下空间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唐铀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利用探讨[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86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286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