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呈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的核心场域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cological reserve is a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non-heritage protection, but it is also the exploration work which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fter the academic circles participate in a kind of rational think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regions involved in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rve, there are many nationalities, rich contents, diverse cultural forms and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How to confirm and embod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ected areas and make them become the identity and conscious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reg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ich heritage, strong atmospher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rve by the core cultural motive force of inheritanc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 orderly and innovative manner. Starting with the legal and policy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pre-conditions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 and focuse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expert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public, 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a common vision or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我国文化生态保护与实践探索研究”(14JFWH09)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编辑絮语[J];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01期
2 孟荣涛;;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3年12期
3 ;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领航前行[J];宁波通讯;2013年21期
4 李彪;;文化生态保护区区域性整体保护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21期
5 张鑫;;文化部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J];共产党员;2009年11期
6 刘自兵;;建立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之我见[J];三峡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7 刘志群;邢爱青;;建立国家级“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想与事项[J];西藏艺术研究;2010年04期
8 朱生东;赵士德;;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溯源与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9 丁贵亮;;关于鄂尔多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考[J];鄂尔多斯文化;2011年02期
10 韩涌泉;;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调查[J];青海金融;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与理论思考[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2 林志杰;;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几点思考[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卢美松;;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耕;;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来的实践与思考[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翰武;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谢维贤;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兴未艾[N];江南游报;2009年
3 薛晨;我市整体被列入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4 记者 王瑟;新疆将建文化生态保护区[N];光明日报;2012年
5 苑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破解三大难题[N];光明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张文连;保护非遗可设文化生态保护区[N];安徽经济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谌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N];光明日报;2009年
8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马建华;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始末[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记者 孙大卫;沈北首创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N];辽宁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马媛媛 实习生 王红霞;建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备条件[N];榆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雨芳;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车冠琼;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与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余于;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黄瑶鸿;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35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33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