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文化自觉的认同逻辑

发布时间:2019-04-21 17:43
【摘要】:"文化自觉"是意识性、目的性、主体性的辩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统一。表现自觉意识性的"自觉一般"、自觉目的性的"个体自觉"、自觉主体性的"自由与必然",构成了文化自觉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表现了从"自觉一般"经"个体自觉"向"自由自觉"发展的历史积淀。文化自觉的认同向度是指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内核的深层体认、认可与赞同,进而产生"自知之明"基础上的情感皈依与理性自觉。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维度,认同的达至构成了文化自觉实现的重要标志。文化自觉情感、利益、价值的关系聚合,承籍于情感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的认同层次,指向由情感自觉到利益自觉,最终落脚于价值自觉的演进向度。
[Abstract]: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dialectic of consciousness, purpose and subjectivity. It is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view and objective. The "conscious general" of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of conscious purpose and the "freedom and necessity" of conscious subjectivity constitute the whole of mutual connection and dialectical unity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t shows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consciousness general",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o "freedom consciousness". The identity dimens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refers to the deep understanding, recogni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core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 and then produces the emotional conversion and r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self-knowledg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erest and value is based on the level of emo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which points from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to interest consciousness, and finally to the evolution of value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价值认同研究”(14AZD007)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五个认同’固本强基研究”(16AZD039)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军良;;“对话范式”视域中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会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顾春燕;李长顺;;道德视角下文化自觉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J];统计与管理;2013年01期

3 隋琳;敞开与融合:企业家的文化视域──评代明午诗集《余事集》[J];大庆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4 袁斌;;从体育文化视域追溯远古时期的狩猎行为[J];芒种;2013年03期

5 陈海平;;浅析技术与文化交互视域下的网络文化系统[J];参花(下);2013年10期

6 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7期

7 王岳川;陈凤珍;;文化整体创新与中国经验的世界化——王岳川教授比较文化访谈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陆刚;;译语文化视域下的共性与个性[J];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秦桂敏;;浅析丁肃清新散文的文化意蕴[J];小说评论;2011年S2期

10 廖思湄;;文学信息传播中的语言文化变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玉兰;吴文峰;;运动队文化建设与运动员形象塑造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打造精品力作 推进文化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洪霁;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吁求[N];文艺报;2013年

3 中共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市教育局局长 朱亚文;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融贯通[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叶小文;“文化中国”与“文化宗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叶小文;增强宗教的文化性 建设“文化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梁玖;跨文化视域比较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王咏梅 华跃;淮安: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淮仲;淮阴中学:让“传承光荣,追求卓越”成为精神支柱[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白长青 程义伟;一位学者的文化后院[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视域[N];光明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木拉(Samur);文化转向视野下的《阿尤喜》汉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2 樊佳欣;《论语》英译中的理解与误读[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马晨露;消费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邓巧玲;文化视域下的汉维养生谚语对比[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5 方舒;“中产趣味”下国产影视剧模式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璐;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7 陈树鹏;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中德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8 吴一帆;中国萌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流行动因探析[D];暨南大学;2016年

9 李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10 李业;从跨文化视角评价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62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462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