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都市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理论建设
发布时间:2019-07-15 21:11
【摘要】: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7.9%上升至2013年的53.7%,这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的中国,也是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蕴含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新的风险和挑战也一并向我们吹响了号角。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形成的“剪刀差”,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出现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早有可参照的历史,但我国城市文化理论建设却远远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现实节奏,难以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城市文化理论资源可以为我国当代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分形路径和理论指导。本文以美国当代都市理论学家爱德华·W·索亚(Edward W.Soja)的后大都市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方法,通过对索亚空间理论的解读和与中国城市发展现实及理论建设现状的比照分析,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理论建设的新路径。本文绪论部分简单介绍索亚生平经历与20世纪西方学术界的空间转向、国内外索亚空间理论的研究状况综述等,为正文展开做好铺垫。第一章通过梳理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由列斐伏尔、福柯、索亚、哈维等学者促成的空间转向两条理论线索,阐明索亚空间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第二章以索亚的“空间三部曲”:《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1989)、《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1996)和《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2000)为主线具体阐释其后大都市理论内容的前后联系及发展,归纳其理论体系内容。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及近期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现状,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理论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强调在现有的研究思路中可提倡以异形地志学研究为主的第三种研究视野,以期在正视中国城市现实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批判吸收索亚空间理论资源,促进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理论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现实提供有效的分析路径和理论指导。结论部分照应绪论,对本文观点进行再次总结和强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0
本文编号:251487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J];江海学刊;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514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5148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