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韩国文化与楚文化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9-11-10 12:58
【摘要】:在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楚文化是一支瑰丽多彩而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亚洲流行文化圈中最炙手可热的就是韩国流行文化,韩国电视剧、电影、在线游戏和流行音乐的成功,每年从国外赚得数十亿美元,韩国也从数个世纪被殖民的文化或其强邻的阴影下走了出来,构成了一道陌生的亚洲风景线。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不过在很早的时候它就已经渗入到其他周边地区,并与各个地区的文化进行不断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因此很多人认为是抢了中国的端午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中国人对此忿忿不平。其实,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祀,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内容却是大相径庭,从字面上理解,中国的端午节是一个节日,而韩国的端午祭却是一个进行很多天的祭祀活动,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不过韩国对端午节进行“申遗”的举措,同样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警醒,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时代精神而弃传统文化于不顾,因此我们也必须重视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十多年来,“韩流”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流行文化,但如果时光能倒转,人们看到的将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中国传统文化持续影响了韩国几百年的历史。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不论是从罗、卢氏族从汉江中游腹地来到朝鲜半岛,还是从以巫祭为主的端午祭与楚俗的惊人相似,无一不说明了韩国主流文化与中国古代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的事实。本文从地理方位、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端午节的祭祀习俗、哲学以及楚文化代表屈原的作品在韩国的传播六个方面,分别展开进行了论述,以期找出楚文化与韩国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韩国地名与楚国地名的渊源,从“三危太白”这一例子入手,联系韩国地名与楚国地名的相似之处,重点分析了楚地的罗国、卢国与韩国古代的辰韩、新罗之间的关系。在韩国,丹阳在汉江的上游;汉阳(今首尔)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巧的是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韩国汉江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这样的分布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楚国的地名的延续;韩国神话传说中的楚文化遗迹,主要从檀君神话与楚文化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了楚文化中箕子神话中的熊文化外传;韩国的图腾崇拜与楚文化的联系,主要从朝鲜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入手,重点阐述了韩国开国神话中的熊图腾崇拜、楚国人的熊图腾崇拜以及氐羌族与巴人的虎图腾;韩国祭祀习俗与楚俗的比较,首先介绍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的历史、内容、流程,然后分析了与楚俗之间的具体关系与比较,找出了许多相似的场景;韩国哲学与楚文化的渊源,重点分析了《天符经》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先秦哲学和楚文化的传承关系,以及《天符经》的传世观与中国先秦哲学的关系;楚文化代表屈原的作品在韩国的传播,首先介绍了屈原作品在韩国传播的信源,然后分析了屈原作品在韩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最后阐述了楚辞对韩国韩文诗歌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的研究发现,韩半岛的主流文化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楚文化与是有一定的渊源的,也许多个地名的相同不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大多集中在韩国江陵地区的沿海一带,而江陵又是将韩国的古代民俗和巫俗保存和传承得最完整的地方。所以,以上这些相同点不能仅仅只是看做是巧合,韩国文化与楚文化很有可能是同一血脉。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31.26;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金康;论文化的先进性的几个问题[J];理论研究;2002年01期

2 杨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J];学习论坛;2004年10期

3 闫春光;;试论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北方经贸;2009年07期

4 段冉;;用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护航[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5 温博;;煤炭文化和煤炭文化转型[J];学理论;2012年05期

6 李金蓉,门红卫;论消费流行的文化特征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J];消费经济;1996年03期

7 谢静;实践活动中的消费文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陈弦章;构建科学的大众的有特色的闽西文化[J];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9 沈桂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是文化”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马云驰;形成、发展、变化中的深圳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若风;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张小明;用传统文化缔造品牌文化辉煌[N];市场报;2003年

3 穆益斌;我们期盼和追求怎样的律师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4 柳鸿斌;重构现代区域文化 增强九江发展动力[N];九江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单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N];无锡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 易家言 柏文学 金海燕;“洗脚文化”之争争什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7 孙晓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颖;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冯洪波;实施五大战略 抓好五个一批 为建设和谐邯郸、魅力邯郸、创新邯郸做出积极贡献[N];邯郸日报;2009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主义特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平聚;深圳创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7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星;楚文化语境中的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春梅;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姜康;云南傣族、白族龙舟(船)制作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潘晓磊;甘肃省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胜男;论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亚威;20世纪50-7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朱虹;主题空间的表达与文化符号的提炼[D];上海大学;2015年

8 何虎;文化、语言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倩;稷山高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明轩;语用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及其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现象[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8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558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f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