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与“中体西用”——中国文化跨国传播的“道”与“术”
发布时间:2019-11-18 21:26
【摘要】:本文对"西强中弱"的传播态势进行了整体扫描,从业内和业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中国本土传媒跨国传播"纸媒大而不强""电波媒体落地困难"等原因,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对策。
本文编号:25627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维伦;20世纪的“中体西用”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郑传贵;论“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过程[J];学术探索;2000年03期
3 李毅;“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再认识[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4 倪玲玲;“中体西用”文化选择思想的再认识[J];理论导刊;2005年09期
5 吴忠民;;中体西用再认识[J];东岳论丛;1988年01期
6 谢放;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杨锦銮;再论“中体西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8 梁凯;“中体西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最佳”调和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S2期
9 黄大熹;“中体西用”的文化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杨升祥;“中体西用”论的文化价值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友谊 王杰;关于中西文化的融通[N];学习时报;2002年
2 冯天瑜;中国路径与“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2年
,本文编号:2562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56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