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0-04-16 18:19
【摘要】: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相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能够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反而变得愈发愈重要。无论是在国家顶层设计上,还是在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上,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容日益凸显出它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思想下,党和国家以及全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为之奋斗且坚持不懈去实现的目标。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文化与人类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以及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文化的身影。尤其在20世纪的哲学界,文化问题更是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这一观点为基础,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阅读马克思的诸多著作,我们清楚了:关于文化的研究,马克思的着眼点绝不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表面上,而是对文化的内部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把文化问题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层面。因此,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我国确立的“五位一体”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现实需要。本文除引言外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内容分别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文化观的思想渊源。介绍了“文化”词源学的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观念以及法国启蒙者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文化观念。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文化观的形成轨迹。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的萌芽阶段;第二个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形成阶段;第三个是以《资本论》和《人类学笔记》为标志的完善阶段。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价值五个角度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马克思文化观的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的角度看,马克思文化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石,也是人类文化理论的源泉。马克思文化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对人类文化、哲学的深度发掘和扩展。从实践价值的角度看,马克思文化思想作为先进的文化发展指导理论,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正确处理好“古今”、和“中西”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在基于人类认识的本质、过程以及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创新地提出了文化本质论、文化结构论、文化属性论等原理,深刻地揭露了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科学地概括了文化发展的动力,为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文化都是最厚重的东西。它是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自身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积淀或凝聚的结果。作为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必定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对存在于文化自身的个体生存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从而制约着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文化的转型总是世界上最深刻的变革。在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的文化观在人类文化的思想发展史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文化观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法宝。所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文化观为基础,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A81;G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少杰;漆孝;吴雨曦;袁芳;王昱川;;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J];法制博览;2019年14期

2 常红;;微时代下微文化对微电影叙事策略影响[J];电影评介;2018年01期

3 张泽乾;;法兰西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4 冉小毅;;文化、法官和《战狼2》[J];人民司法(天平);2017年33期

5 刘智;;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文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33期

6 董双蕾;;当今文化发展趋势与矛盾研究[J];明日风尚;2016年21期

7 胡雪;;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6年33期

8 张岂之;;何谓“经典”[J];意林文汇;2016年16期

9 黄yP;覃丽红;;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廉政文化内涵、特点及当代价值[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年02期

10 周智勤;;高职英语课堂如何加强跨文化意识[J];校园英语;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雪;董长鑫;于艳飞;;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A];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论文选辑[C];2013年

2 刘晓晖;;对博物馆文化本质问题的理性思考[A];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0-2011[C];2012年

3 潘友星;段韬;;从整个根本入手传播普及科学[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孟梅;;城市博物馆如何引领社区文化不断前行之浅说[A];城市博物馆规划与建设--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郑州)[C];2017年

6 王雅丽;;挖掘成吉思汗箴言的廉政精神 推动伊旗廉洁城市建设[A];成吉思汗廉政思想研究论文集[C];2014年

7 何婉芹;陶斯阳;陶艳华;王勇;;小学数学课堂以文化育人的实践与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C];2018年

8 赵春鸣;;试析博物馆的文化意识[A];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C];1996年

9 许丽颖;喻丰;;中国人的道德结构:道德差序圈[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0 刘旭光;;都市文化与媒介——从符号与媒介的角度对都市文化的定位[A];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畅;呼唤年文化的回归[N];大连日报;2018年

2 浙江大学哲学系 俞鼎 盛晓明;新时代创新文化的语境转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根除官场圈子文化 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N];天津日报;2016年

4 国务院侨办机关党委 吴桂韩;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

5 张秋萍;京族传统渔文化的调适危机与当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7年

6 吴福平;“文化浙江”重在“化”[N];台州日报;2017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先达;文明必然趋同 文化一定求异[N];新华日报;2017年

8 黄良木 常山县咨询委;融入文化创意,打造慢城之魂[N];衢州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赵相康;和谐社区:美丽风景 文化相伴[N];贵州日报;2017年

10 山东老转村集团公司董事长 牛虎兵;设计酒店与中国文化的“和合”[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修伟;文化强国战略视域下的大数据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2 邓志文;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D];武汉大学;2015年

3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乔玉光;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富立友;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慧;《跨文化历史和他者性的归化》选译及翻译报告[D];云南大学;2017年

2 付雪纯;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杨昕;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дети”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何雅丽;敦煌莫高窟乐舞壁画在跨文化中的流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5 吴士林;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6 耿华蔚;马克思的文化价值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王雪;我国现阶段农民发展中的文化权益保障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8 肖雯辉;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李会芸;楚雄彝族自治州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10 杨叶卿;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9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29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d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