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网络环境下小清新亚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21:25
【摘要】:从2005年开始,“小清新”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起源于英国独立音乐的“小清新”,在国内形成了亚文化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小清新亚文化的传播涉及到各类文化艺术领域,深受小清新亚文化传播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小清新亚文化是青年亚文化、媒介技术、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但是关于研究小清新亚文化传播的内容较少。到目前为止,网络环境下的小清新亚文化反映出一种审美倾向,小清新亚文化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构成与风格。当前小清新亚文化传播现状是主要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影响与多样的媒介平台呈现出来的,从当前传播现状可以得出小清新亚文化传播特征主要为传播过程周期化、传播表征同构化以及传播媒介个性化,由此可以归纳出小清新亚文化几种传播模式。根据传播者与受众的不同可以发现小清新亚文化传播模式为独白式传播、波纹式传播与群组式传播,这对探析小清新亚文化的传播走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网络环境下小清新亚文化的起源、传播现状、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之余,探析小清新亚文化传播的未来趋势,并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得出结论,小清新亚文化的传播不会停止,小清新亚文化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发展,被主流文化的收编之路还很长。
【图文】:

性别比例,百度,来源,指数


女比例较为均衡,,这里有各个专业和领域的青年人,格,文科与艺术专业的“小清新”有更多的机会涉及活中,“小清新”群体多为未婚青年。因为没有婚姻的“自由”生活,他们可以去旅行,拍摄自己喜欢的的休息时间沉浸在纯美文学与青春电影中。很难想象闲闲逛,也很难想象一位母亲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会对 9 月-2017 年 11 月““小清新””性别比例(来源:百度指

亚文化,指数,趋势,赫伯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三、小清新亚文化传播特征分析(一)传播过程周期化按照赫伯迪格的说法,亚文化往往会进行这样一个发展模式:萌芽期—兴盛期—衰退期—被收编,即一种亚文化会被主流文化所吞噬,学者蒋建国在文章中也曾指出“小清新风格的‘标识物’一旦进入大众消费的流程,一切便可以用金钱换取。一旦‘小清新’们的风格和品味成为商家出售的商品,‘小清新’们的抵抗精神也就被商业文化消解。”①然而笔者认为实际上小清新亚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收编,更没有消亡。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中红;;2015年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前沿景观[J];青年学报;2016年03期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课题组;马中红;;新媒介空间中的青少年文化新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07期

3 马中红;;网络新青年与新文化研究[J];青年探索;2016年03期

4 闻亦柳;马中红;;新媒介环境下的声客及其声客文本的解读[J];青年探索;2016年03期

5 顾亦周;马中红;;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中的“极客”现象研究[J];青年探索;2016年03期

6 马中红;;文化资本:青年话语权获取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7 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青年探索;2016年01期

8 余明泾;黄克非;;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以“森女”现象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9 蒋建国;化麦子;;网络“小清新”亚文化的展演与魅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10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萌萌;小清新阅读类APP的创新[D];安徽大学;2016年

2 化麦子;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与网络亚文化的抵抗逻辑[D];暨南大学;2015年

3 丁晓星;当代传播学视野下的小清新现象探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1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31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