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宜性分析的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6:12
本文关键词:基于适宜性分析的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茶马古道”源自中国西南地区1300多年前的“茶马互市”。普洱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是著名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见证了普洱茶贸易的盛衰,经历了沿线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的演变。而今在古道沿线城镇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古道沿线的文化与生态遗产面临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威胁。基于以上背景,构建“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文确定了采用适宜性分析方法构建遗产廊道网络体系,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 (1)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本文首先梳理了普洱“茶马古道”的遗存情况及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廊道网络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运用ARCGIS和最小累计模型,模拟出了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得出:单纯依托物质文化遗产而构建的遗产廊道网络的连通性不高。为文化遗产网络的整体构建、保护及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研究基础。 (2)生态廊道构建:分析区域内自然要素,包括茶山、古茶树、自然保护区、河流等,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水系作为因子,并赋予其权重值,利用适宜性模型模拟出了潜在的适宜性较高的生态廊道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得出:单纯选取自然要素构建的生态廊道网络的连通性较高、但回路较少。进而提出了生态廊道的优化策略。 (3)廊道网络的评估及叠加:单纯以文化或生态要素构建廊道都不够完善。研究采用专家问卷德尔斐法与AHP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完整性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四个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并进行权重计算,叠加生成文化与生态双要素廊道网络。 (4)文化与生态双要素廊道网络的评价:利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文化与生态双要素廊道网络廊道的通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双要素廊道网络优于单个要素的廊道网络,双要素廊道网络连线数量较多,连接性较好,节点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较稠密的通道网络,促进遗产廊道网络的建设,有利于遗产的保护。 本文通过遗产廊道网络构建为同类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弥补当前保护理论与方法的不足,推动了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茶马古道” 遗产廊道 网络 普洱 适宜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14;G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遗产保护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及重视11
- 1.1.2 构建文化与生态遗产廊道网络是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11
- 1.1.3 “茶马古道”历史地位11-12
- 1.1.4 遗产现存问题严峻12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方法13-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1.4 研究内容16-17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17-18
- 2 普洱“茶马古道”廊道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18-32
- 2.1 相关概念解释18-19
- 2.1.1 “茶马古道”18
- 2.1.2 适宜性分析18
- 2.1.3 遗产廊道18-19
- 2.1.4 遗产地网络19
- 2.1.5 廊道网络19
- 2.2 云南“茶马古道”的相关研究19-21
- 2.2.1 云南“茶马古道”内涵及发展研究20
- 2.2.2 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研究20
- 2.2.3 云南“茶马古道”保护的研究20-21
- 2.2.4 小结21
- 2.3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21-26
- 2.3.1 国外研究现状21-22
- 2.3.2 国内研究现状22-25
- 2.3.3 小结25-26
- 2.4 适宜性分析研究综述26-28
- 2.4.1 适宜性分析发展沿革26
- 2.4.2 适宜性分析方法26-28
- 2.4.3 小结28
- 2.5 生态网络规划技术方法综述28-31
- 2.5.1 生态网络规划技术方法研究28-31
- 2.5.2 小结31
- 2.6 小结31-32
- 3 研究区概况32-50
- 3.1 普洱市概况32-34
-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32-33
- 3.1.2 自然条件33-34
- 3.2 “茶马古道”概况34-49
- 3.2.1 滇藏“茶马古道”的起源36-37
- 3.2.2 普洱“茶马古道”的形成条件37-38
- 3.2.3 普洱“茶马古道”的发展追溯38-45
- 3.2.4 普洱“茶马古道”的研究价值45-49
- 3.3 小结49-50
- 4 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理论框架50-56
- 4.1 概念内涵50-51
- 4.2 理论框架51-52
- 4.3 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工作程序52-54
- 4.3.1 基础数据收集52
- 4.3.2 单因子选择52-53
- 4.3.3 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53
- 4.3.4 建立评价指标系数53
- 4.3.5 生成最短路径53
- 4.3.6 廊道网络优化53
- 4.3.7 廊道选择53-54
- 4.4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方法54
- 4.5 生态廊道构建方法54-55
- 4.6 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优化55
- 4.7 小结55-56
- 5 研究区文化遗产廊道网络适宜性分析研究56-76
- 5.1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成判别—“源”的确定56-61
- 5.1.1 平台建立56-57
- 5.1.2 文化遗产资源构成分析57-59
- 5.1.3 文化遗产资源分布59
- 5.1.4 文化遗产点--“源”分布趋势分析59-61
- 5.2 文化遗产廊道网络适宜性模型构建61-70
- 5.2.1 “阻力面”的构建61-68
- 5.2.2 文化遗产廊道网络构建68-70
- 5.3 潜在文化遗产廊道结构分析及评价70-72
- 5.4 文化遗产廊道网络结构优化72-74
- 5.5 本章小结74-76
- 6 研究区生态廊道网络适宜性分析研究76-92
- 6.1 河流廊道分析与构建76-80
- 6.1.1 河流廊道基础分析76-77
- 6.1.2 河流廊道宽度77-80
- 6.2 生态廊道网络分析与构建80-88
- 6.2.1 生态网络“源”80-82
- 6.2.2 构建生态网络适宜性评价模型82-88
- 6.3 生态廊道网络结构分析及评价88-89
- 6.4 生态网络构建优化89-91
- 6.4.1 生态“源”的保护90
- 6.4.2 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的完整模式90
- 6.4.3 增设自然保护区90-91
- 6.5 本章小结91-92
- 7 文化遗产与生态遗产廊道网络叠加分析与构建研究92-106
- 7.1 遗产廊道网络评估分析92-99
- 7.1.1 评估流程92-93
- 7.1.2 选取评估因子93-96
- 7.1.3 建立多层次评价模型96-97
- 7.1.4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97-99
- 7.2 廊道网络叠加分析99-101
- 7.3 网络结构分析及评价101-102
- 7.4 廊道网络结构优化102-105
- 7.5 本章小结105-106
- 8 结论与讨论106-110
- 8.1 结论106-108
- 8.2 讨论108-110
- 8.2.1 课题的应用前景108
- 8.2.2 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108-110
- 附录110-135
- 附录1:普洱“茶马古道”调查表110-112
- 附录2:普洱“茶马古道”文化、生态遗产廊道阻力系数评判表112-113
- 附录3:影响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选择因子调查表(第二轮)113-115
- 附录4: 影响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选择因子调查表(第三轮)115-117
- 附录5:研究区范围及“茶马古道”线路图117-121
- 附录6:阻力面因子图121-129
- 附录7:论文主要结论图129-135
- 参考文献135-139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139-140
- 致谢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霁翔;;守护千年古道 再书世纪新篇[J];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04期
2 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04期
3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4 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5 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蒋新红;杨文英;;马帮——云南高原上独特的文化载体[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8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9 伍世代;GIS支持的福清市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姜允芳;石铁矛;苏娟;;美国绿道网络的实施策略与控制管理[J];规划师;2010年09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适宜性分析的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7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