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在到内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重心转移
发布时间:2021-01-04 03:11
目前学界既成的文化软实力概念,主要是对文化外显力量的形式指称,对文化内在力量的关涉极少。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相应举措,也几乎都是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要求入手,是偏重于文化如何充分外显出去的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是外在形式建设与内在内容建设的有机统一,并且应当以内在内容建设为主、以外在形式建设为辅。因此,针对过去偏重外在形式建设之现实,应及时有效地实现建设重心从外在到内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合理转移,至少要做到两方面建设并重。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
二、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举措的考察
第一,从文化对外传播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从文化传媒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从文化生产力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从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五,从文化软实力评估模型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探寻文化软实力建设之根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文化的建构型自信[J]. 易小明. 世界哲学. 2018(05)
[2]文化软实力的“硬核”[J]. 易小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 张国祚. 科学社会主义. 2015(05)
[4]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逻辑[J]. 王永友,史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04)
[5]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十个问题——基于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的视角[J]. 江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6]中共十七大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J]. 吴桂韩.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6)
[7]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 熊正德,郭荣凤.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9)
[8]论海外汉语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J]. 沈玲.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9)
[9]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 姚迎春.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1)
[10]文化软实力的跨学科对话——“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 杨威. 哲学动态. 2009(08)
本文编号:2956033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
二、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举措的考察
第一,从文化对外传播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从文化传媒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从文化生产力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从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五,从文化软实力评估模型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探寻文化软实力建设之根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文化的建构型自信[J]. 易小明. 世界哲学. 2018(05)
[2]文化软实力的“硬核”[J]. 易小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 张国祚. 科学社会主义. 2015(05)
[4]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逻辑[J]. 王永友,史君.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04)
[5]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十个问题——基于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的视角[J]. 江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6]中共十七大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J]. 吴桂韩. 中共党史研究. 2012(06)
[7]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 熊正德,郭荣凤.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9)
[8]论海外汉语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J]. 沈玲.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9)
[9]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 姚迎春.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1)
[10]文化软实力的跨学科对话——“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 杨威. 哲学动态. 2009(08)
本文编号:2956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95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