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
发布时间:2021-02-04 09:34
<正>中国互联网自1994年诞生以来经历了由门户化社区到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更迭,联网中的群体更容易依赖非理性参考系所提供的共鸣现象来实现自我界定,对自身和外部事物的理性判断亦因信息内爆的塌陷而滑入客体知觉化的建构当中。互联网迷信,便是这种行为所催生的结果。迷信(superstition)虽然是人类通过处理外部信息来调整内在认知秩序的原始思维手段,却从未因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消弭,反而以更为新颖、更为隐蔽也更为充满文化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文摘. 2020,(02)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意指实践:“网络迷信”的“符号赋权阶段”
情绪布局:“日常迷信”的“焦虑释义阶段”
意义内爆:“日常迷信”的“文化塑造阶段”
结语
本文编号:3018101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文摘. 2020,(02)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意指实践:“网络迷信”的“符号赋权阶段”
情绪布局:“日常迷信”的“焦虑释义阶段”
意义内爆:“日常迷信”的“文化塑造阶段”
结语
本文编号:3018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01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