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江苏大运河文化记忆场所的建设及其活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1-03-15 20:27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记忆场所和文化载体,其中的江苏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核心地带。从记忆理论视角来看,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的记忆场所亟待积极保护与活化传承,尤其是运河记忆、运河精神、运河语境、运河语言、运河情感等主体性的空间记忆景观建设十分迫切。为此,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坚持大运河文化的主体建设思维,激活大运河文化带场所中的主体文化记忆,以活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大运河空间中的场所记忆及其主体文化。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作为文化空间的大运河记忆场所:理论、类型和认知
    1.记忆场所理论
    2.江苏大运河文化记忆场所类型分析
    3.对记忆场所的认知倾向
三、江苏大运河文化带记忆场所建设的核心内容及其关键
    1.主体建设是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场所记忆的核心内容
        (1)聚焦运河主体文化整体系统。
        (2)推动运河文化建设主体转型。
        (3)为运河主体文化发展注入时代新活力。
        (4)构建运河文化主体建设目标体系。
    2.体系化建设是整体激活大运河文化带场所记忆的关键
        (1)大运河场所文化记忆的系统特质。
        (2)大运河场所文化记忆体系构成。
        (3)大运河文化场所体系化建设认知。
四、空间活化是大运河文化带记忆场所建设的基本路径
    1.保持空间界限,避免空间资本化,激活地缘整体优势。
    2.维持空间异质性,防范空间区隔化,提增整体空间能力。
    3.坚守空间主体传承模式,杜绝物化翻新,激活空间行为体。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场所记忆的城市型大学更新设计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为例[J]. 海佳,朱雪梅.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2)
[2]乡愁记忆:韩城村史馆建设新模式与新思考[J]. 田丽,闫小斌.  图书馆. 2018(09)
[3]场所记忆的再现——北京法国国际学校设计[J]. 马琴.  建筑学报. 2018(07)
[4]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类型、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苏州金庭镇为例[J]. 吕龙,黄震方,陈晓艳.  地理研究. 2018(06)
[5]留住乡愁:记忆理论视域下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研究[J]. 路璐,李嫣红.  中国农史. 2018(01)
[6]记忆空间表达及其传承研究——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J]. 周尚意,成志芬,夏侯明健.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8)
[7]记忆空间活化的人本解读与实践——环境行为学与社会学视角[J]. 言语,徐磊青.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8)



本文编号:3084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084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9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