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0 07:12
  全面深化改革话语,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语言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进行话语创新的实际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系统化、理论化的全面深化改革话语逐步建立起来,不仅对近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为未来持续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进一步规划,更是将中国改革置诸数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宏观背景下,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深入分析全面深化改革话语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既充实了对全面深化改革课题的研究,也在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为新时代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启示。传统文化中的改革话语是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文化源头,蕴含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何谓改革、为何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等关于改革的基本问题,应当从起源、奠基到稳定发展三个阶段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改革话语。从话语载体来看,变革的观念、思想和基调在中华文明中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客观条件、主观因素和语言环境;就话语形态而言,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不乏改革的因素,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军事等方面生成了大量的改革话语。正是在这些改革话语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才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改革,变革的观念也因此蕴含于王朝...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
        1.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话语
        2.全面深化改革话语
        3.传统文化意蕴
一、话语之源:传统文化中的改革话语
    (一)“变”为“常”道的话语载体
        1.萌生变革观念的文字语境
        2.指导变易思想的文化经典
        3.奠定改革基调的制度文明
    (二)“治”“乱”兴替的话语形态
        1.经济:“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2.政治:“政治典章,因革损益”
        3.法律:“奉法顺流,与之更始”
        4.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5.军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二、话语之流: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话语传承
    (一)跨越传统的主流话语演变
        1.“改革”与“革命”一脉相承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二)由话语主导的制度变迁
        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
        2.“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令之不行,政之不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4.“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不患寡而患不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6.“观操守在利害时”——深化军事体制改革
三、话语之势: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中传统文化的再现
    (一)形式:引经据典与推陈出新相统一
        1.直引格言,增加话语说服力
        2.引申典故,提升话语表现力
        3.化用诗词,强化话语感染力
    (二)内容:传统思维与现代观念相统一
        1.“以制度保障治理”
        2.“以良法保障善治”
        3.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
    (三)逻辑: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相统一
        1.“任重而道远”的目标论
        2.“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方法论
        3.“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
四、话语之鉴: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义
    (一)以往鉴来的国内意义
        1.以经典话语凝聚改革共识
        2.依托传统文化转变治国理念
        3.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信
    (二)由己及人的国际影响
        1.提高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2.增强民族话语气质,进一步扩大开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197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197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7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