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大寨的文化转型与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8-26 22:57
  乡村的发展一直是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也面临着渐次的衰落。没有共同繁荣的乡村,城市的繁荣难以持久,城市和广大乡村之间需要找到一条良性循环,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乡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寨这个小山村经过了 60多年的不懈探索完成了从一个贫穷山村到农业典型再到经济样板的转变,在我国农村社会建设中起到了楷模示范作用。本论文从大寨村的个案入手,深入分析大寨如何通过文化的再生产进行转型的过程,试图探究在国家、社会、市场多维角度下的变迁历程,剖析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的个案经验,为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农村提供参照的经验和启示。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探讨大寨村从传统村庄向名村的身份转变过程;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寨第二次创业开发红色旅游的过程以及其对大寨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重点分析村民的生计方式、生活形态、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村民在此过程中的感知和实践;第三,大寨村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发展困境;第四,总结乡村发展...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寨的文化转型与乡村振兴


图1-1大寨村全景图??

柳树,大寨


场会”的固定场地。??图1-2百年大柳树??(2019年5月9日拍摄于大寨乐人广场)??“以前我们就在柳树下吃饭,早上端着碗出来吃饭,然后生产队队长给安排活儿,??我们都蹲在那里,边吃饭边听安排活计,等安排好了,饭也吃完了,回去收拾好就去地??里干活儿,可热闹了,大家都特别自觉,一到点就到树下了,夏天这儿可凉快了,村里??有啥大事儿也都是各家各户都来树下面商量。”????在笔者的访谈中,大寨的很多老人都谈到大柳树虽然不会说话,但却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大寨人,是大寨人心中独特的存在。如今的乐人树下成为??了村民闲暇时纳凉的好地方,也成为老一辈追忆往昔的重要场所。新一代的青年们在树??下聆听老一辈的故事,感受战天斗地的英雄情怀,也在这里举行文娱节目演出和经营买??卖。大柳树是大寨历史的见证树,阅尽了大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成为了大寨人文??景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大寨梯田??大寨梯田是大寨农耕文化最深切的体现,是大寨人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1952年,??陈永贵带领大寨老一辈坚定了改造家园的信念,制定出了土地改造十年计划,目标是将??大寨的荒地和沟地改造成高产良田,积极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的发展局面。从1953??年开始,大寨积极投入田地工程11万个,将全村将近85%的贫瘠沟地变成了梯田,将??近82%的梁地改造成了坪地,散落的地块由4700多块合并成2600多块,建成了较高标??准的基本农田800多亩,治理沟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1962年,大寨人实现了十年造???访谈对象:李姓村民,访谈时间:2019年6月23日,访谈地点:李姓村民家中。??18??

整体布局,大寨,窑洞


们家2个窑洞。1992年我们就搬家了,就搬去了我们现在住的那里,我叔叔家,爷爷家??都住在这里,这是大寨最好的窑洞,你看这石块儿都是当年那种一大块儿整的石头,特??别好着石头,当时这里比较杂乱,没有院子,煤炭什么的都在院子里堆着,这一道街乡??里乡亲的,当时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儿,氛围特别好,大家总在一块儿玩儿,邻居之??间关系非常和睦,我叔叔弟兄5个,这一排基本上一半儿都是我们家的。这是最好的窑??洞,一个一个面都凿成这样的,固定的尺寸,这石头都有标准的,每块石头规格尺寸都??一样,那时候都要凿平的,这房子没有一点凸起来的地方,一点点垒起来的,这以后就??是古董级别的窑洞,都要保护起来了,肯定可值钱了。”???这一建筑群深度体现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和大寨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基于集体??互助合作的原则,窑洞的整体布局呈现出很强的集中性,居住和工作空间存在明显的分??区,空间的高度开放性表达了村民们对人人平等和邻里和谐的追求。在这样的生活空间??中,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互帮互助,有利于提升和保持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保证了村民信息交流的互通。而今的火车皮窑洞己经成为大寨传统建筑的保护点,成为??新时代大寨发展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图1-4大寨窑洞??(2019年5月6日拍摄于大寨村)???访谈对象:李姓村民,访谈时间:2019年6月23日,访谈地点:李姓村民家中。??20??


本文编号:3365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365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f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