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1 07:37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之于城市和乡村建设及均衡发展意义重大,既是公共活动空间,又可彰显特色和文化内涵。采用田野调查法厘清山东省级传统村落数量、空间布局,梳理现存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衰败、经济差距、开发泛滥等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升其文化功能,构建不同类型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机制与路径,一是"一村一品"打造,如遗产保护、品牌塑造、环境提升等,二是保护理念变革,如树立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融文化空间于山水农田机理,积极探索山东省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开发对策。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1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山东省内各市传统村落占比情况
首先,居住条件恶化。传统村落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且建筑形制、采光、通风、设施难以达到现今人们的居住要求,居住建筑功能性衰退和新宅基地的批建,多数人选择“弃旧从新”,任由老房子自生自灭,或是随意加盖、拆建、拆除。鲁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房龄均在一百年以上,鉴于以上因素主体建筑加速破败。其次,公共空间的衰落。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分为线状和面状,前者诸如街巷、桥边等,后者诸如庙宇、戏台、池塘、谷场等,共同承载着婚丧嫁娶、交易、集会等村民的交际圈和工作圈和记忆圈。然而村落空心化状况愈演愈烈,相对完整的传统空间格局,也依然难让公共空间难聚人气。再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山脉、水系、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是村落产生、发展的依托及保障。村落改造、工业商住混杂、村落企业布局分散、大气污染、垃圾横流,加之资金限制、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严重威胁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最后,抗灾防火能力的不足。传统村落民居房龄年久、建筑密度较高、保存质量较差、内部街巷窄小,震灾、虫灾、火灾等进一步导致其安全性较差。1.2.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首先,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伴随二、三产业的发展,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稳定的人居关系被打破,传统村落村民的职业发生转变,逐渐舍弃了原有传统农民的职业身份,转变为工人、职员和个体户。另需关注的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村落里宗族祠堂不再受到子孙后代的敬畏和维护,传统大家族式等级森明、长幼有序的建筑形制不再为人们所推崇和接受,房屋建设愈发灵活多样、形式多变。其次,村落保护主体意识的缺位。村落原住居民和政府相关部门是传统村落最主要的保护主体,然而两者均缺少文物保护意识,无法真正意义上认知传统村落整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如表3所示。其中,笔者从山东全省125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中选取30个,对其原住居民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居民认为世世代代生活的古村落是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应当保护,约五分之一的居民表示没有任何保留的价值或是持有事不关己态度,详见图2~3。最后,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不均衡。社会公众和国外友人对于完整保存村落文化、格局等包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兴趣度持续高涨,以此为载体寻找文化记忆和乡愁味道。以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济南朱家峪村为例,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的传统村落,2018年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320.7万元。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使得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明显提升,奠定了传统风貌和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传统村落独特、脆弱、不可再生,现阶段大多数传统村落本末倒置,重旅游开发、轻文化遗产保护,复制乡村旅游模式,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1.2.3 保护技术的滞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振兴策略[J]. 高春凤. 长白学刊. 2019(06)
[2]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功能[J]. 贺少雅. 东方论坛. 2019(03)
[3]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塔前彭家古村落为例[J]. 周鲁萌. 南方文物. 2019(01)
本文编号:3376559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1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山东省内各市传统村落占比情况
首先,居住条件恶化。传统村落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且建筑形制、采光、通风、设施难以达到现今人们的居住要求,居住建筑功能性衰退和新宅基地的批建,多数人选择“弃旧从新”,任由老房子自生自灭,或是随意加盖、拆建、拆除。鲁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房龄均在一百年以上,鉴于以上因素主体建筑加速破败。其次,公共空间的衰落。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分为线状和面状,前者诸如街巷、桥边等,后者诸如庙宇、戏台、池塘、谷场等,共同承载着婚丧嫁娶、交易、集会等村民的交际圈和工作圈和记忆圈。然而村落空心化状况愈演愈烈,相对完整的传统空间格局,也依然难让公共空间难聚人气。再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山脉、水系、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是村落产生、发展的依托及保障。村落改造、工业商住混杂、村落企业布局分散、大气污染、垃圾横流,加之资金限制、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严重威胁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最后,抗灾防火能力的不足。传统村落民居房龄年久、建筑密度较高、保存质量较差、内部街巷窄小,震灾、虫灾、火灾等进一步导致其安全性较差。1.2.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首先,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伴随二、三产业的发展,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稳定的人居关系被打破,传统村落村民的职业发生转变,逐渐舍弃了原有传统农民的职业身份,转变为工人、职员和个体户。另需关注的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村落里宗族祠堂不再受到子孙后代的敬畏和维护,传统大家族式等级森明、长幼有序的建筑形制不再为人们所推崇和接受,房屋建设愈发灵活多样、形式多变。其次,村落保护主体意识的缺位。村落原住居民和政府相关部门是传统村落最主要的保护主体,然而两者均缺少文物保护意识,无法真正意义上认知传统村落整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如表3所示。其中,笔者从山东全省125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中选取30个,对其原住居民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居民认为世世代代生活的古村落是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应当保护,约五分之一的居民表示没有任何保留的价值或是持有事不关己态度,详见图2~3。最后,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不均衡。社会公众和国外友人对于完整保存村落文化、格局等包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兴趣度持续高涨,以此为载体寻找文化记忆和乡愁味道。以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济南朱家峪村为例,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的传统村落,2018年国庆黄金周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320.7万元。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使得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明显提升,奠定了传统风貌和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传统村落独特、脆弱、不可再生,现阶段大多数传统村落本末倒置,重旅游开发、轻文化遗产保护,复制乡村旅游模式,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1.2.3 保护技术的滞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振兴策略[J]. 高春凤. 长白学刊. 2019(06)
[2]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功能[J]. 贺少雅. 东方论坛. 2019(03)
[3]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塔前彭家古村落为例[J]. 周鲁萌. 南方文物. 2019(01)
本文编号:3376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37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