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1-09-27 21:58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来源】:地理空间信息. 2020,18(10)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保护区主要公路示意图

空间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流域


3)基于名胜古迹的缓冲区分析。生态及文化景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古迹等)环境优美、风景独特,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特征,往往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这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4 保护区主要河流1 km缓冲区图

空间分布,名胜古迹,保护区,缓冲区


平坦的地势有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交流,实现多种文化的融合。山地或丘陵形成相对的封闭环境,阻碍人口的流动和文化迁移,保持文化遗产的独立演化,形成较为独特的文化遗产[18]。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岷山山脉、龙门山脉从北部斜贯东南,邛崃山脉横亘于西部。最高峰雪宝顶高达5 588 m,最低海拔525 m,海拔高差达到5 063 m,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山地居多,平坝稀少,婉蜒曲折的岷江河自北向南纵贯松潘、茂县及汶川全境,主要支流黑水河流经黑水县、茂县,在茂县汇入岷江,杂谷脑河穿越理县,在汶川县境内汇入岷江。涪江由北向东南穿越北川、平武[19]。历史悠久的羌族文化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羌族人民独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历漫长岁月的沉淀,最终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影响。图6 保护区非遗分布点核密度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 陈静,安佑志.  农学学报. 2016(12)
[2]广东沿海地区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张镒,柯彬彬.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探究[J]. 刘书成,刘鑫,王彬.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4]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 吴清,李细归,张明.  经济地理. 2015(06)
[5]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其旅游开发[J]. 刘宇,何小芊.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6]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J]. 李蕊蕊,赵伟,陈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6)
[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程乾,凌素培.  地理科学. 2013(10)
[8]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 袁少雄,陈波.  热带地理. 2012(01)
[9]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 曹诗图,鲁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04)
[10]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J]. 朱静.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硕士论文
[1]基于空间格局分析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D]. 李航.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10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10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