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性与看的权利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2 22:09
视觉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备受学术界关注,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与此同时,视觉文化研究也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争论。争论的热点问题包括:视觉文化是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还是文化研究、传媒研究、艺术史和美学的分支?视觉文化研究仅仅和图像有关吗?那么,从抽象的理论层面上看,什么是视觉性?视觉性的本质是什么?看的活动与视觉权利有什么关系?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是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非常关注这些问题,并从他的独特视角为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首先,他围绕视觉文化研究的争论界定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范围,明确指出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化正是后现代主义生活的显著特点,使学界对视觉文化学科界定的争论基本尘埃落地。其次,在他后来的研究中,视觉性、权力与空间成为其视觉文化研究的主题,而且通过全新的研究视角——艺术视角,展开对视觉性与“看的权利”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国内尚无对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专著,本文是国内第一篇系统探讨其思想理论的博士论文,在此意义上,本选题具有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米尔佐夫的理论研究涉及艺术史、政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作为艺术史学家及理论批评家,他...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学术经历
二、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三、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状况
四、对米尔佐夫视觉文化思想中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在后殖民语境中“生长”的“视觉性”
第一节 有争议的视觉性
第二节 视觉性的谱系
第三节 视觉性的本质
结语
第二章 反视觉性——看的权利
第一节 什么是反视觉性?
第二节 反视觉性的实质
第三节 反视觉性的谱系与实践
一、反视觉性的理论谱系
二、反视觉性的实践
第四节 反视觉性情境
结语
第三章 视觉文化中的视觉性情境
第一节 视觉对历史的还原——米尔佐夫视觉历史文化理论与“种植园情境”
一、米尔佐夫与“视觉性情境”
二、米尔佐夫对权力和视觉权力的解释
三、种植园情境
结论:种植园情境的“历史终点”
第二节 绵延不断的殖民梦想——帝国主义情境
一、帝国主义情境的形成
二、帝国主义视觉性情境的理论基础或来源
三、帝国主义情境的发展谱系
四、对帝国主义视觉性的抵制——本土的和无产阶级的反视觉性
结语
第三节 全球反叛乱策略——视觉性之军工情境
一、军工情境的形成
二、全球监视体系——全球反叛乱策略
三、后全景监视体系的管理术——死亡政治政权
结语
结语
一、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特点
二、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意义
三、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及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觉文化的“视觉性”概念及其艺术史溯源[J]. 王艳华. 求是学刊. 2017(03)
[2]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 周宪. 文学评论. 2017(03)
[3]当代视觉文化中的后现代空间逻辑[J]. 张兴华.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4)
[4]后现代空间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及美学批判[J]. 张兴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15(11)
[5]视觉文化研究:谱系、对象与议题[J]. 吴琼.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4)
[6]从国家到自然现实——福柯论治理理由的转型及其与马克思思想的歧异[J]. 莫伟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7]视觉再现的理论与文本[J]. 段炼.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雅克·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J]. 蒋洪生.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2)
[9]何谓视觉性?——视觉文化核心术语的前世今生[J]. 刘晋晋. 美术观察. 2011(11)
[10]权力拯救灵魂?——福柯牧领权力思想探析[J]. 莫伟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权力的眼睛[D]. 徐国超.吉林大学 2013
[2]《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和视觉文化理论研究》[D]. 杭迪.山东大学 2012
[3]“凝视”理论研究[D]. 朱晓兰.南京大学 2011
[4]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 刘伟斌.吉林大学 2011
[5]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 刘琛.北京语言大学 2006
[6]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 高燕.复旦大学 2005
[7]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 丁莉丽.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当代视觉文化及其发展困境[D]. 张睫.西藏民族大学 2016
[2]W·J·T米歇尔图像理论实质与转向研究[D]. 李林.贵州大学 2016
[3]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政治[D]. 杨昕茹.苏州大学 2012
[4]回到视觉本身[D]. 王翠霞.中国美术学院 2010
[5]敲响图像[D]. 刘晋晋.中央美术学院 2010
[6]中世纪视觉文化研究[D]. 许铁汉.黑龙江大学 2008
[7]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D]. 黄万获.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图像时代与符号消费[D]. 车洁.中国传媒大学 2007
[9]论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文学发展策略研究[D]. 马岩.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0]论视觉文化[D]. 张艳秋.东北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339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学术经历
二、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的思想基础
三、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状况
四、对米尔佐夫视觉文化思想中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在后殖民语境中“生长”的“视觉性”
第一节 有争议的视觉性
第二节 视觉性的谱系
第三节 视觉性的本质
结语
第二章 反视觉性——看的权利
第一节 什么是反视觉性?
第二节 反视觉性的实质
第三节 反视觉性的谱系与实践
一、反视觉性的理论谱系
二、反视觉性的实践
第四节 反视觉性情境
结语
第三章 视觉文化中的视觉性情境
第一节 视觉对历史的还原——米尔佐夫视觉历史文化理论与“种植园情境”
一、米尔佐夫与“视觉性情境”
二、米尔佐夫对权力和视觉权力的解释
三、种植园情境
结论:种植园情境的“历史终点”
第二节 绵延不断的殖民梦想——帝国主义情境
一、帝国主义情境的形成
二、帝国主义视觉性情境的理论基础或来源
三、帝国主义情境的发展谱系
四、对帝国主义视觉性的抵制——本土的和无产阶级的反视觉性
结语
第三节 全球反叛乱策略——视觉性之军工情境
一、军工情境的形成
二、全球监视体系——全球反叛乱策略
三、后全景监视体系的管理术——死亡政治政权
结语
结语
一、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特点
二、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意义
三、米尔佐夫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及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觉文化的“视觉性”概念及其艺术史溯源[J]. 王艳华. 求是学刊. 2017(03)
[2]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 周宪. 文学评论. 2017(03)
[3]当代视觉文化中的后现代空间逻辑[J]. 张兴华.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4)
[4]后现代空间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及美学批判[J]. 张兴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15(11)
[5]视觉文化研究:谱系、对象与议题[J]. 吴琼.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4)
[6]从国家到自然现实——福柯论治理理由的转型及其与马克思思想的歧异[J]. 莫伟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7]视觉再现的理论与文本[J]. 段炼.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雅克·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J]. 蒋洪生.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2)
[9]何谓视觉性?——视觉文化核心术语的前世今生[J]. 刘晋晋. 美术观察. 2011(11)
[10]权力拯救灵魂?——福柯牧领权力思想探析[J]. 莫伟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权力的眼睛[D]. 徐国超.吉林大学 2013
[2]《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和视觉文化理论研究》[D]. 杭迪.山东大学 2012
[3]“凝视”理论研究[D]. 朱晓兰.南京大学 2011
[4]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 刘伟斌.吉林大学 2011
[5]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 刘琛.北京语言大学 2006
[6]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 高燕.复旦大学 2005
[7]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 丁莉丽.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当代视觉文化及其发展困境[D]. 张睫.西藏民族大学 2016
[2]W·J·T米歇尔图像理论实质与转向研究[D]. 李林.贵州大学 2016
[3]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政治[D]. 杨昕茹.苏州大学 2012
[4]回到视觉本身[D]. 王翠霞.中国美术学院 2010
[5]敲响图像[D]. 刘晋晋.中央美术学院 2010
[6]中世纪视觉文化研究[D]. 许铁汉.黑龙江大学 2008
[7]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D]. 黄万获.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图像时代与符号消费[D]. 车洁.中国传媒大学 2007
[9]论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文学发展策略研究[D]. 马岩.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0]论视觉文化[D]. 张艳秋.东北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33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43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