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00:20
白马藏族傩文化是我国保存较为古老完整的傩文化,无论在仪式流程、表演方式,还是在面具道具、服饰砌末等方面都有具体体现,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宗教学、民俗学、戏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知识,是当下考察远古文明的活态样本。白马藏族傩舞“池哥昼”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备受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瞩目。但傩文化本身就带有古老陈旧和“封建迷信”的标签,原始社会里对图腾的崇拜和现代社会唯技术论的对峙,让赖以生存的半农耕半狩猎文明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其身传口授的古老传承模式更是与如今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格格不入。笔者通过对白马傩文化的分析以及对其传播现状的调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方面阐述了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现状,并且立足现状,提出了其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四个问题: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之间存在传播裂隙;旅游传播造成白马藏族傩文化表征产生变化;传统大众传播渠道局限传播效果;传播主体的作用空间有待挖掘。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视域出发,为少数民族傩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同时对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策略提出建议。针对白马傩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认为还要建...
【文章来源】: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池哥昼面具(来源:原创)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10池母是白马人傩舞中的女性生灵。其面具的造型特征与池哥截然相反,在色彩上不用白马藏族面具常用的黑、蓝、绿、红等饱满的纯色,而是多用肉粉色。面具的整体形象简约大方。在造型上不像池哥一样丰富华丽又凶悍威武,而是朴素单纯且温柔娴静的,两种面具形成了鲜明对比。陇南文县的十二相面具分别是狮、虎、鸡、牛、龙、猪,白马人崇拜吉祥凶猛的动物,十二相面具就是依托他们崇拜的动物而创造出来的。跟池哥面具的造型特征一样,以凸目为造型,雕刻出动物神的凶猛野性。色彩饱满纯粹,但与池哥面具不同的是,十二相面具不是大块的纯色,而是在面具上画上了花纹。体现了白马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情结。图2.2十二相面具(来源:原创)(2)服饰“池哥”的装饰十分特别。头戴面目狰狞的面具,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系有腰带,背后用山羊皮扎成尾饰坠在身后,并将一串铜铃搭在肩膀上。脚上穿着“番鞋”,这种鞋是用牛皮、野猪皮和羊毛布制作而成的。图2.3池哥服饰①①图片来源:邱正保,邱雷生,田佐.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调查资料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10池母是白马人傩舞中的女性生灵。其面具的造型特征与池哥截然相反,在色彩上不用白马藏族面具常用的黑、蓝、绿、红等饱满的纯色,而是多用肉粉色。面具的整体形象简约大方。在造型上不像池哥一样丰富华丽又凶悍威武,而是朴素单纯且温柔娴静的,两种面具形成了鲜明对比。陇南文县的十二相面具分别是狮、虎、鸡、牛、龙、猪,白马人崇拜吉祥凶猛的动物,十二相面具就是依托他们崇拜的动物而创造出来的。跟池哥面具的造型特征一样,以凸目为造型,雕刻出动物神的凶猛野性。色彩饱满纯粹,但与池哥面具不同的是,十二相面具不是大块的纯色,而是在面具上画上了花纹。体现了白马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情结。图2.2十二相面具(来源:原创)(2)服饰“池哥”的装饰十分特别。头戴面目狰狞的面具,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系有腰带,背后用山羊皮扎成尾饰坠在身后,并将一串铜铃搭在肩膀上。脚上穿着“番鞋”,这种鞋是用牛皮、野猪皮和羊毛布制作而成的。图2.3池哥服饰①①图片来源:邱正保,邱雷生,田佐.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调查资料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陇南白马藏族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邵语平,李彩芹.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4)
[2]论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J]. 张五钢.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9)
[3]“他者”、国家与自我:白马族群建构的动态过程[J]. 权新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10)
[4]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J]. 蒲向明.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01)
[5]大众传播低俗化产生的原因探讨[J]. 朱晶. 编辑学刊. 2012(04)
[6]实用主义的走廊理论与新闻传播学[J]. 袁丽红. 新闻爱好者. 2011(22)
[7]从“传者—受者”到“对话者”——Web2.0时代组织外部传播的传受关系分析[J]. 唐乐. 新闻大学. 2011(02)
[8]试论大众传媒对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影响[J]. 王红梅. 新闻爱好者. 2011(08)
[9]从《二郎爷赶山》的传说说到白马人的来源与其民俗文化的价值——《首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序[J]. 赵逵夫. 西北民族研究. 2009(04)
[10]陇南白马人“池哥昼”与“黑社火”比较研究[J]. 余永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517042
【文章来源】:兰州财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池哥昼面具(来源:原创)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10池母是白马人傩舞中的女性生灵。其面具的造型特征与池哥截然相反,在色彩上不用白马藏族面具常用的黑、蓝、绿、红等饱满的纯色,而是多用肉粉色。面具的整体形象简约大方。在造型上不像池哥一样丰富华丽又凶悍威武,而是朴素单纯且温柔娴静的,两种面具形成了鲜明对比。陇南文县的十二相面具分别是狮、虎、鸡、牛、龙、猪,白马人崇拜吉祥凶猛的动物,十二相面具就是依托他们崇拜的动物而创造出来的。跟池哥面具的造型特征一样,以凸目为造型,雕刻出动物神的凶猛野性。色彩饱满纯粹,但与池哥面具不同的是,十二相面具不是大块的纯色,而是在面具上画上了花纹。体现了白马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情结。图2.2十二相面具(来源:原创)(2)服饰“池哥”的装饰十分特别。头戴面目狰狞的面具,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系有腰带,背后用山羊皮扎成尾饰坠在身后,并将一串铜铃搭在肩膀上。脚上穿着“番鞋”,这种鞋是用牛皮、野猪皮和羊毛布制作而成的。图2.3池哥服饰①①图片来源:邱正保,邱雷生,田佐.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调查资料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甘肃陇南白马藏族傩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10池母是白马人傩舞中的女性生灵。其面具的造型特征与池哥截然相反,在色彩上不用白马藏族面具常用的黑、蓝、绿、红等饱满的纯色,而是多用肉粉色。面具的整体形象简约大方。在造型上不像池哥一样丰富华丽又凶悍威武,而是朴素单纯且温柔娴静的,两种面具形成了鲜明对比。陇南文县的十二相面具分别是狮、虎、鸡、牛、龙、猪,白马人崇拜吉祥凶猛的动物,十二相面具就是依托他们崇拜的动物而创造出来的。跟池哥面具的造型特征一样,以凸目为造型,雕刻出动物神的凶猛野性。色彩饱满纯粹,但与池哥面具不同的是,十二相面具不是大块的纯色,而是在面具上画上了花纹。体现了白马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情结。图2.2十二相面具(来源:原创)(2)服饰“池哥”的装饰十分特别。头戴面目狰狞的面具,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系有腰带,背后用山羊皮扎成尾饰坠在身后,并将一串铜铃搭在肩膀上。脚上穿着“番鞋”,这种鞋是用牛皮、野猪皮和羊毛布制作而成的。图2.3池哥服饰①①图片来源:邱正保,邱雷生,田佐.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调查资料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陇南白马藏族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邵语平,李彩芹.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4)
[2]论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J]. 张五钢.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9)
[3]“他者”、国家与自我:白马族群建构的动态过程[J]. 权新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10)
[4]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J]. 蒲向明.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01)
[5]大众传播低俗化产生的原因探讨[J]. 朱晶. 编辑学刊. 2012(04)
[6]实用主义的走廊理论与新闻传播学[J]. 袁丽红. 新闻爱好者. 2011(22)
[7]从“传者—受者”到“对话者”——Web2.0时代组织外部传播的传受关系分析[J]. 唐乐. 新闻大学. 2011(02)
[8]试论大众传媒对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影响[J]. 王红梅. 新闻爱好者. 2011(08)
[9]从《二郎爷赶山》的传说说到白马人的来源与其民俗文化的价值——《首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序[J]. 赵逵夫. 西北民族研究. 2009(04)
[10]陇南白马人“池哥昼”与“黑社火”比较研究[J]. 余永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517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1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