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5 21:30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资源的精髓,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现阶段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进行,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在新型城镇化、旅游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遗产资源,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使宝贵的遗产文化能够永久保留、维持城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是缓解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建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体系,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实证分析法及软件SPSS19.0、ArcGIS10.2等,分别从保护性开发潜力、保护性开发模式、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研究三方面着手对城市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目的是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首先,保护性开发潜力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现阶段保护性开发现状,寻求保护性开发的影响因素,为保护性开发潜力评价提供参照指标,研究创新性的引入R-D矩阵模型,得出“高开发潜力性—高抗变换性”“低开发潜力性—中高抗变换性”“中高开发潜力性—中抗变换性”“低开发潜力性—低抗变换性”4类。其次,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主要是比较...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核心章节关系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理论主要应用在第三章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潜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中,由于构造 R-D 矩阵模型需要从抗变换性及开发潜力性两方面进行阐述。因此,在抗变换性中主要考虑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通过保护遗产本体、政府保护程度、历史文化价值、政府财政投入以及遗址内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情况等,同时在构建 RMPP 模式中需整体考虑“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的可持续利用,其首要出发点应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着手,实现以开发促保为此则需要对遗产地的保护性和开发性进行深入研究。Kathy Charmaz(201遗产理论中提出为维持遗产可持续发展应在调查中加入抗变换性,认为遗产在受到外界不可干扰力后仍能保持其完整性[66]。抗变换性实质可解释为相对性、不变性、抗干扰性,实质是外界环境对文化遗产进行干扰时,遗产所保自身抗干扰性的特性。本文建立抗变换性—开发潜力性矩阵模型由横向的抗变换性和纵向的开力性组合为二维空间矩阵(见图 3.1)。根据矩阵中遗产的分布情况,主要将响程度分为四类:A1A2为具有集中高开发潜力性和高抗变换性,这类文化遗保护和开发程度较好;B1B2为具有低开发潜力性和中高抗变换性,这类文化欠开发重保护;C1C2为中高开发潜力性和中抗变换性,这类文化遗产保存始发程度好,可为其他遗产地提供借鉴;D1D2D3为低抗变换性,这类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欠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址的保护与适应性开发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例[J]. 苏卉,孙晶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尺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赵希勇,闫金娟,马建章,于长江,赵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16(01)
[3]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安全与文化遗产保护[J]. 王元.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3)
[4]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 董瑞杰,董治宝,吴晋峰. 中国沙漠. 2014(04)
[5]以洛阳市为例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J]. 李涵,王云庆. 理论观察. 2014(05)
[6]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以传统手工艺类项目为例[J]. 李亚男,张浩然,杜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7]宁夏沙漠旅游适宜度评价[J]. 薛晨浩,李陇堂,任婕,王继霞,魏红磊. 中国沙漠. 2014(03)
[8]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J]. 王晓敏,李帆,王新文. 华中建筑. 2014(03)
[9]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J]. 王灵恩,成升魁,唐承财,徐增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1)
[10]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辨析与启示[J]. 汤晔峥. 城市规划. 2013(11)
博士论文
[1]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 李如生.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GIS丝绸之路遗址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D]. 祝明英.西北大学 2016
[2]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D]. 冯珊.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城市软环境经营研究[D]. 刘晓慧.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1112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核心章节关系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理论主要应用在第三章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潜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中,由于构造 R-D 矩阵模型需要从抗变换性及开发潜力性两方面进行阐述。因此,在抗变换性中主要考虑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通过保护遗产本体、政府保护程度、历史文化价值、政府财政投入以及遗址内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情况等,同时在构建 RMPP 模式中需整体考虑“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的可持续利用,其首要出发点应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着手,实现以开发促保为此则需要对遗产地的保护性和开发性进行深入研究。Kathy Charmaz(201遗产理论中提出为维持遗产可持续发展应在调查中加入抗变换性,认为遗产在受到外界不可干扰力后仍能保持其完整性[66]。抗变换性实质可解释为相对性、不变性、抗干扰性,实质是外界环境对文化遗产进行干扰时,遗产所保自身抗干扰性的特性。本文建立抗变换性—开发潜力性矩阵模型由横向的抗变换性和纵向的开力性组合为二维空间矩阵(见图 3.1)。根据矩阵中遗产的分布情况,主要将响程度分为四类:A1A2为具有集中高开发潜力性和高抗变换性,这类文化遗保护和开发程度较好;B1B2为具有低开发潜力性和中高抗变换性,这类文化欠开发重保护;C1C2为中高开发潜力性和中抗变换性,这类文化遗产保存始发程度好,可为其他遗产地提供借鉴;D1D2D3为低抗变换性,这类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欠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址的保护与适应性开发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例[J]. 苏卉,孙晶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尺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赵希勇,闫金娟,马建章,于长江,赵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16(01)
[3]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安全与文化遗产保护[J]. 王元.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3)
[4]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 董瑞杰,董治宝,吴晋峰. 中国沙漠. 2014(04)
[5]以洛阳市为例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J]. 李涵,王云庆. 理论观察. 2014(05)
[6]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以传统手工艺类项目为例[J]. 李亚男,张浩然,杜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7]宁夏沙漠旅游适宜度评价[J]. 薛晨浩,李陇堂,任婕,王继霞,魏红磊. 中国沙漠. 2014(03)
[8]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浅析——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J]. 王晓敏,李帆,王新文. 华中建筑. 2014(03)
[9]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J]. 王灵恩,成升魁,唐承财,徐增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1)
[10]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辨析与启示[J]. 汤晔峥. 城市规划. 2013(11)
博士论文
[1]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 李如生.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GIS丝绸之路遗址群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D]. 祝明英.西北大学 2016
[2]中韩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D]. 冯珊.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城市软环境经营研究[D]. 刘晓慧.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71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7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