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亚文化“疏离倾向”的公众调查
发布时间:2022-01-11 03:38
<正>重要发现【1】一些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价值观念,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2】"网络社交""专业内容创作"和"二次元"成为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聚集地。【3】网络疏离也是一种网络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认同的疏离,网络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认同的代偿。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为重要,但是多数的受访者在网络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受访者关于网络亚文化的接触指数(百分制)
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表现出了价值观非理性。如图4,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表现出伦理道德和社会观点的价值观越轨性,以及政治态度和网络消费表现出非理性倾向。具体数据如下:首先,当被问及“对于某一个你关注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社会冲突和矛盾事件),你的态度是?”23.1%的受访者选择“发表较为偏激的言论,甚至鼓励或进行人肉搜索”。其次,对于“偏好哪类视频?”,21.9%的受访者选择观看“充斥暴力、色情、炫富的视频”。再次,当被问及“对于那些含沙射影,讽刺或恶搞国家历史和现状的网络内容,您的态度是?”23.5%的受访者倾向选择“无伤大雅,娱乐而已”。最后,调查“是否会在网络小说、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充钱吗?”25.6%的受众表示“经常消费,占自己日常开支的一大部分”。图3 受访者关于现实和网络身份认同的得分(百分制)
图2 受访者关注的网络亚文化领域(%)公众的国家观和道德观明确,同时更易陷入“网络消费”中。进一步调查显示,公众表现出对国家观念的高度认同,对待“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的网络内容,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哗众取宠,坚决抵制”,表现出了绝对的理性。在价值观方面的四个维度中(伦理道德、社会观点、政治态度和网络消费),伦理道德的负面选项占比最低,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些受访者会选择有违伦理道德的失德语言和行为,但是大多数的网友会表现出合乎主流价值的行为准则。此外,调查发现公众对“网络消费”有较强的偏好,相对于其他领域约有49%的受访者选择理性观念,只有45.9%的公众在“是否会在网络小说、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充钱?”领域选择了“很少消费”。随着中国文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不再是文娱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粉丝群体得以在文化市场一展其才,也使粉丝活动走向线下。而如何引导广大粉丝群体建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情感表征、价值反思与引导策略[J]. 李双洁. 新媒体研究. 2021(11)
[2]浅析广电新媒体如何助力地方文化传播[J]. 施熠锋. 视听纵横. 2021 (02)
[3]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与引导[J]. 单单. 青年记者. 2021(04)
博士论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D]. 崔家新.中国矿业大学 2020
本文编号:3582011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受访者关于网络亚文化的接触指数(百分制)
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表现出了价值观非理性。如图4,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两成的受访者表现出伦理道德和社会观点的价值观越轨性,以及政治态度和网络消费表现出非理性倾向。具体数据如下:首先,当被问及“对于某一个你关注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社会冲突和矛盾事件),你的态度是?”23.1%的受访者选择“发表较为偏激的言论,甚至鼓励或进行人肉搜索”。其次,对于“偏好哪类视频?”,21.9%的受访者选择观看“充斥暴力、色情、炫富的视频”。再次,当被问及“对于那些含沙射影,讽刺或恶搞国家历史和现状的网络内容,您的态度是?”23.5%的受访者倾向选择“无伤大雅,娱乐而已”。最后,调查“是否会在网络小说、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充钱吗?”25.6%的受众表示“经常消费,占自己日常开支的一大部分”。图3 受访者关于现实和网络身份认同的得分(百分制)
图2 受访者关注的网络亚文化领域(%)公众的国家观和道德观明确,同时更易陷入“网络消费”中。进一步调查显示,公众表现出对国家观念的高度认同,对待“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的网络内容,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哗众取宠,坚决抵制”,表现出了绝对的理性。在价值观方面的四个维度中(伦理道德、社会观点、政治态度和网络消费),伦理道德的负面选项占比最低,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些受访者会选择有违伦理道德的失德语言和行为,但是大多数的网友会表现出合乎主流价值的行为准则。此外,调查发现公众对“网络消费”有较强的偏好,相对于其他领域约有49%的受访者选择理性观念,只有45.9%的公众在“是否会在网络小说、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充钱?”领域选择了“很少消费”。随着中国文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不再是文娱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粉丝群体得以在文化市场一展其才,也使粉丝活动走向线下。而如何引导广大粉丝群体建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情感表征、价值反思与引导策略[J]. 李双洁. 新媒体研究. 2021(11)
[2]浅析广电新媒体如何助力地方文化传播[J]. 施熠锋. 视听纵横. 2021 (02)
[3]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与引导[J]. 单单. 青年记者. 2021(04)
博士论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D]. 崔家新.中国矿业大学 2020
本文编号:3582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8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