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
发布时间:2022-02-19 20:0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饭圈文化"展现出狂热化、表层化崇拜和盲目性、娱乐性消费,集中反映了消费主义、偶像经济、媒介引导对当代青少年情感理念和行为表达的诱导和侵蚀。文章认为,针对"饭圈文化"呈现出的青少年精神症候与社会症候,需要深化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认同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理性精神塑造。以协调治理取代冲突管理,充分发挥"饭圈"正能量,探索并研究"饭圈文化"新主体、新客体、新内容和新形式的生成路径、发展方向,推动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共振。
【文章来源】:新疆社会科学.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饭圈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一)“饭圈文化”的生成要素
1.“偶像”生产:文化资本市场的选择
2.社交网络:技术的可供性
3.情感崇拜:“粉丝”的行动逻辑
(二)“饭圈文化”的特征属性
1.“饭圈文化”是彰显主体意识的参与文化
2.“饭圈文化”是偶像经济影响下的消费文化
3.“饭圈文化”是依赖情感牵引的社群文化
4.“饭圈文化”是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二、“饭圈文化”存在的症候分析
(一)青少年粉丝群体认同的极端化
(二)青少年粉丝情感需求的虚无化
(三)青少年粉丝表达形式的狂热化
三、“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共振
(一)新“势力”:从社群文化到全民文化
(二)新“偶像”:从明星崇拜到价值认同
(三)新“符码”:主流文化符号与饭圈文化符号的耦合
(四)新“趋势”:娱乐狂欢与严肃理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丝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以德云社相声为例[J]. 游红霞,田兆元.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2]“慢直播”与“饭圈文化”:“云监工”的传播学解读[J]. 宋成. 新闻与写作. 2020(03)
[3]祛魅与超越: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J]. 罗红杰.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1)
[4]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 赵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6)
[5]颠覆与创造: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偶像生产与粉丝文化[J]. 郑石,张绍刚. 新闻界. 2019(06)
[6]论价值认同的生成机制与教育理路[J]. 孟茹玉.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5)
[7]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表征、异化与引导[J]. 栗蕊蕊.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4)
[8]“愤青文化”的历史追思与当代启示——以“摇滚愤青”崔健为观察视角[J]. 闫翠娟.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8)
[9]网络舆论理性表达及其养成——社会学习理论视角的分析[J]. 李明德,杨琳,刘婵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本文编号:3633538
【文章来源】:新疆社会科学.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饭圈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一)“饭圈文化”的生成要素
1.“偶像”生产:文化资本市场的选择
2.社交网络:技术的可供性
3.情感崇拜:“粉丝”的行动逻辑
(二)“饭圈文化”的特征属性
1.“饭圈文化”是彰显主体意识的参与文化
2.“饭圈文化”是偶像经济影响下的消费文化
3.“饭圈文化”是依赖情感牵引的社群文化
4.“饭圈文化”是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二、“饭圈文化”存在的症候分析
(一)青少年粉丝群体认同的极端化
(二)青少年粉丝情感需求的虚无化
(三)青少年粉丝表达形式的狂热化
三、“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共振
(一)新“势力”:从社群文化到全民文化
(二)新“偶像”:从明星崇拜到价值认同
(三)新“符码”:主流文化符号与饭圈文化符号的耦合
(四)新“趋势”:娱乐狂欢与严肃理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粉丝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以德云社相声为例[J]. 游红霞,田兆元.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2]“慢直播”与“饭圈文化”:“云监工”的传播学解读[J]. 宋成. 新闻与写作. 2020(03)
[3]祛魅与超越: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J]. 罗红杰.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1)
[4]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J]. 赵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6)
[5]颠覆与创造: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偶像生产与粉丝文化[J]. 郑石,张绍刚. 新闻界. 2019(06)
[6]论价值认同的生成机制与教育理路[J]. 孟茹玉.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5)
[7]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表征、异化与引导[J]. 栗蕊蕊.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4)
[8]“愤青文化”的历史追思与当代启示——以“摇滚愤青”崔健为观察视角[J]. 闫翠娟.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8)
[9]网络舆论理性表达及其养成——社会学习理论视角的分析[J]. 李明德,杨琳,刘婵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本文编号:3633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63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