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的公众认知与感知研究——以大运河杭州拱墅段公共空间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11 10:37
以杭州拱墅区段运河沿线公共空间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及访谈,利用调查数据和SPSS软件平台,使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公众对于运河沿线公共空间的文化认知及感知。研究发现公众对于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受访者的身份、年龄、到访频率相关,对运河文化构成种类的认知与其教育背景呈现显著的中等强度相关。不同身份的受访者对于大运河公共空间的运河文化感知存在明显差异。对杭州拱墅区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议对公众认知度相对较低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运河文化类型,丰富其表达及传播方式;根据不同身份公众的感知差异,对特定场所的空间要素进行提升;从丰富游览路线,增设休息停留空间、亲水平台等方面来完善公共空间品质,促进公众更好地感知运河文化。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背景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受访者属性特征
3.2 公众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
3.2.1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
3.2.2 运河文化构成的认知
3.3 公众对于公共空间运河文化表达的感知
3.3.1 公共空间运河文化载体的总体感知
3.3.2 不同受访者对公共空间运河文化载体的感知差异
3.3.3 各公共空间的运河文化感知差异
3.4 公共空间品质对于文化感知的影响
3.5 大运河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公众对于大运河作为世遗的认知较好,对于运河文化构成种类的认知一般,后者受教育背景影响较大
4.1.2 不同身份的受访者对于大运河公共空间的运河文化感知存在明显差异
4.1.3 公共空间品质对文化感知有较大影响
4.2 建议
4.2.1 丰富大运河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类型的表达及传播方式
4.2.2 结合不同身份公众的感知差异,对特定场所的空间要素进行提升
4.2.3 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公众更好地感知运河文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运河遗产的文化优势及其永续利用[J]. 荀德麟. 江苏地方志. 2019(01)
[2]论大运河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以常州段运河为例[J]. 方静. 中国名城. 2018(12)
[3]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及认同研究——以通州三个传统村落为例[J]. 成志芬,唐顺英,华红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4]文化传承比申遗更重要:南粤古驿道牵手今昔[J]. 赵中枢. 城市规划. 2018(03)
[5]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J]. 霍艳虹,曹磊,杨冬冬. 建筑与文化. 2017(02)
[6]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过程中的一些思考[J]. 张廷皓. 华夏文化. 2015(02)
[7]杭州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探索[J]. 贺俏毅,江凯达,郭大军. 中国名城. 2010(08)
博士论文
[1]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D]. 张佳.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745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背景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受访者属性特征
3.2 公众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
3.2.1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
3.2.2 运河文化构成的认知
3.3 公众对于公共空间运河文化表达的感知
3.3.1 公共空间运河文化载体的总体感知
3.3.2 不同受访者对公共空间运河文化载体的感知差异
3.3.3 各公共空间的运河文化感知差异
3.4 公共空间品质对于文化感知的影响
3.5 大运河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公众对于大运河作为世遗的认知较好,对于运河文化构成种类的认知一般,后者受教育背景影响较大
4.1.2 不同身份的受访者对于大运河公共空间的运河文化感知存在明显差异
4.1.3 公共空间品质对文化感知有较大影响
4.2 建议
4.2.1 丰富大运河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类型的表达及传播方式
4.2.2 结合不同身份公众的感知差异,对特定场所的空间要素进行提升
4.2.3 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公众更好地感知运河文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运河遗产的文化优势及其永续利用[J]. 荀德麟. 江苏地方志. 2019(01)
[2]论大运河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以常州段运河为例[J]. 方静. 中国名城. 2018(12)
[3]大运河(北京段)传统村落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及认同研究——以通州三个传统村落为例[J]. 成志芬,唐顺英,华红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4]文化传承比申遗更重要:南粤古驿道牵手今昔[J]. 赵中枢. 城市规划. 2018(03)
[5]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传承路径理论探析[J]. 霍艳虹,曹磊,杨冬冬. 建筑与文化. 2017(02)
[6]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过程中的一些思考[J]. 张廷皓. 华夏文化. 2015(02)
[7]杭州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探索[J]. 贺俏毅,江凯达,郭大军. 中国名城. 2010(08)
博士论文
[1]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D]. 张佳.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74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67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