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当代传播学视野下我国的萌文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1 23:00

  本文关键词:当代传播学视野下我国的萌文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爸爸去哪儿》、《超能陆战队》等一系列以“萌”为宣传点影视节目的大热,到“全民卖萌”、“头上长草”等萌现象的流行,中国的“萌时代”已经悄然落成。萌文化已经大张旗鼓地走入了千家万户,并渗透成为当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流行亚文化,萌文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传播方式变革和国民心态转变的真实写照。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传播扩散、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作为支撑,探究我国萌文化现象的产生、传播扩散的整体路径,分析其广泛流行的原因和影响。萌文化始于日本的可爱文化,兴起于中国,得益于当代物质生活的丰富、文化的开放和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等社会背景。萌文化现象犹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离不开大众媒介的宣传与鼓动。一方面,新崛起的互联网络凭借其优势为萌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纯天然的大舞台;另一方面,传统大众媒体也在与新媒体的“共谋”中,以《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将萌文化现象的影响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消费社会的发展是萌文化现象传播扩散的原始动力,萌文化借助消费品作为传播载体,萌文化现象被不断地生活化、商业化、世俗化。在被商业收编的过程中,其原始的反抗意义被也消解。青年女性是萌文化现象传播的主力军,其年龄、性别等生理特征促成他们对萌文化现象的认可和接收。在行为模式上,他们表现出以符号消费为主、审美的感性回归、对“超真实”世界的沉迷以及对时尚性和独特性的追求;在心理层面,他们存在反抗崇高宣泄情绪的娱乐心理、慰藉孤独追寻认同的从众心理和逃避责任畏惧衰老的焦虑心理。最后阐述萌文化现象的影响和反思。一方面,萌文化现象丰富了青年的娱乐生活,对个体成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警惕其反面,认清其对主流文化的侵蚀和破坏,防止其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中一种新的训规。
【关键词】:萌文化 传播学 媒介 消费 受众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G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研究综述13-19
  • 1.2.1 国外萌文化现象的文献综述13-15
  • 1.2.2 国内萌文化现象的文献综述15-19
  • 1.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19-21
  • 1.3.1 萌文化现象的概念界定19-21
  • 1.3.2 理论基础21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1-22
  • 1.4.1 研究方法21
  • 1.4.2 创新点21-22
  • 本章小结22-23
  • 第2章 萌文化现象的沿革与主要特征23-32
  • 2.1 萌文化现象现象的兴起背景23-25
  • 2.1.1 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和象征性消费的驱使23-24
  • 2.1.2 文化环境:日益多元的社会文化24
  • 2.1.3 社会心理:转型期的困惑24-25
  • 2.2 萌文化现象在国内的兴起25-29
  • 2.2.1 萌文化现象的溯源25-27
  • 2.2.2 萌文化现象在国内的兴起27-29
  • 2.3 萌文化现象的主要特征29-31
  • 2.3.1 草根性29
  • 2.3.2 反传统性29-30
  • 2.3.3 纯真性30
  • 2.3.4 游戏性30
  • 2.3.5 现代性30-31
  •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萌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32-43
  • 3.1 网络媒体提供传播平台32-36
  • 3.1.1 互联网为萌文化现象的传播提供天然条件32-34
  • 3.1.2 “脸萌”的社会化网络传播34-36
  • 3.2 传统媒体的积极推动与制造36-39
  • 3.2.1 传统媒体对萌文化现象的传播推波助澜36-37
  • 3.2.2 《爸爸去哪儿》对萌元素的集中表达37-39
  • 3.3 消费社会是萌文化现象发展的市场动力39-42
  • 3.3.1 消费行为助推萌文化现象群体的行为确认40-41
  • 3.3.2 大众追求时尚对萌文化现象的扩散41-42
  •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萌文化现象的群体特征与心理43-54
  • 4.1 青年女性是萌文化现象传播的主力军43-46
  • 4.1.1 “90后”、“00后”是萌文化现象的积极传播者43-44
  • 4.1.2 女性对萌文化现象女性气质的认同44-46
  • 4.2 萌文化现象的传播群体行为特征46-49
  • 4.2.1 以符号消费为主的审美情趣47
  • 4.2.2 审美经验的回归47-48
  • 4.2.3 对“超真实”世界的沉迷48
  • 4.2.4 追求时尚性和独特性48-49
  • 4.3 萌文化现象的传播群体心理分析49-53
  • 4.3.1 反抗崇高、宣泄情绪的娱乐心理49-50
  • 4.3.2 慰藉孤独、追寻认同的从众心理50-52
  • 4.3.3 逃避责任、畏惧衰老的焦虑心理52-53
  •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萌文化现象的影响与反思54-61
  • 5.1 萌文化现象的积极社会影响54-57
  • 5.1.1 萌文化现象丰富青少年文娱生活,助力其社会化进程54-55
  • 5.1.2 萌文化现象催生萌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55-57
  • 5.2 反思萌文化现象的消极影响57-59
  • 5.2.1 萌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破坏57-58
  • 5.2.2 消费文化带来新的社会规训58-59
  • 本章小结59-61
  • 结论与不足61-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7-68
  • 附录B 网络访谈对象基本情况68-69
  • 附录C 调查问卷及答案69-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怡;;文化本质范畴的厘定与文化理论的科学性[J];江汉论坛;2011年10期

2 李权时;;论文化本质[J];学术研究;1991年06期

3 周玉国;文化需要市场,也需要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年05期

4 史少博;文化与哲学[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李德顺;文化:跨世纪的话题[J];新视野;2000年01期

6 关飞进;;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J];粤海风;2000年04期

7 高飞乐;论文化的本质规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8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王理;《读火》读出文化[J];河南消防;2002年09期

10 周伟权;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先进文化的认识[J];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振斌;;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潘春跃;樊玉然;李雨静;;我国现代盐文化之我见——也谈我国盐文化的理论范式[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3 赵立彬;;从“文化”到“文化学”: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经历[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薛永武;;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陆军恒;;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江旭云;许斗斗;;技术风险规约与先进文化建设[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瑞兰;;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觉[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9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曾耀农;丁红;;运用文艺传播提升社区文化的品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动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长);构建当代学校文化的若干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富强邋周久枨;构建优良的监管文化[N];金融时报;2007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厉无畏邋同济大学出国培训学院副院长 于雪梅;解放文化生产力 促进文化大繁荣[N];文汇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黄辉;廉政文化,如何植根社会生活中[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5 高振华 倪晓英;文化自觉:更高层次的发展观[N];苏州日报;2009年

6 欧阳坚;肩负历史责任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N];光明日报;2010年

7 西北师范大学 郭国昌;发展文化切忌泛产业化[N];人民日报;2010年

8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欧阳坚;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欧阳坚;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N];扬州日报;2011年

10 浙江省江山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陈旭东;把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N];东方烟草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琼;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3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4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5 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志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孙瑞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荣跃明;文化生产论纲[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鹏丽;当代大学生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及引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飞;写作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到作家创作的中介[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解胜利;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认同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于春艳;毛泽东文化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南美娜;从梁启超病例看中西文化之争[D];宁夏大学;2015年

6 董雪娟;莫妮卡·阿里《砖巷》中文化身份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娟娟;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功能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8 邹玉磊;当代中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模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雅瑞;习近平文化自觉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10 徐臻伟;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传播学视野下我国的萌文化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470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