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时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14:38

  本文关键词:张岱年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时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综合创新 文化自觉 文化强国?


【摘要】:文化作为权衡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量级标准,在全世界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越来越发挥出巨大潜力。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形成强烈冲击和摩擦,迫使我国不得不开启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和相互融合之路。以张岱年先生伊始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开展的。在20世纪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无数学者努力探索怎样更好地改变近现代文化的形态、如何使现有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等现实问题的答案,这期间有过很多次的文化论争,有着多种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派别。这其中的“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和“本体文化论”等文化主张至今都对现代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深远地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迅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代表了几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前瞻性的文化立场,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越来越发挥出其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作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机制下建立起传统和西方的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包容的发展结构,这便是既能勇敢地批判和继承历史传统、又能自觉地注入时代发展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可能的创新点几方面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着重从张岱年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角度,阐释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必然结合、创新发展的道路。文章的第二部分详尽地叙述了张岱年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理论发展历程,包括后人对这一文化观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第三部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在哲学上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主要是“兼和”和唯物辩证思想,使得创新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当代最新进展角度出发,阐释这一先进的文化观对实现中国梦、建设中国当代文化的启示。文章的结语部分,简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认为文化综合创新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综合创新 文化自觉 文化强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前言7-14
  • 第1章 “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14-20
  • 1.1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14-15
  • 1.2 20世纪中国的三种主要文化主张15-18
  • 1.2.1 全盘西化论15-16
  • 1.2.2 中体西用论16-17
  • 1.2.3 综合创新论17-18
  • 1.3 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8-20
  • 第2章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理论发展历程20-26
  • 2.1 20世纪30年代文化“综合创造”思想崭露头角20-21
  • 2.2 20世纪80年代“文化综合创新论”形成21-22
  • 2.3 后人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22-26
  • 第3章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哲学理论基础26-29
  • 3.1 “兼和”,使文化交融创新成为可能26-27
  • 3.2 唯物辩证思想,赋予创新文化强大生命力27-29
  • 第4章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时代价值阐释29-38
  • 4.1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对文化的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29-32
  • 4.1.1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批判继承的基本思想29-30
  • 4.1.2 邓小平理论以立为本,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0-31
  • 4.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强调文化的综合创新31-32
  • 4.1.4 科学发展观主张对各种文化类型统筹综合,,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2
  • 4.2 “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最新理论进展——习近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32-34
  • 4.3 坚持文化综合创新的途径探讨34-38
  • 4.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34
  • 4.3.2 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34
  • 4.3.3 把握好现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34-35
  • 4.3.4 立足社会实践35-36
  • 4.3.5 完善文化创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智;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J];中国哲学史;2004年03期

2 李霞;;张岱研究述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3 ;关于征集张岱年先生文献资料的启事[J];中国哲学史;2008年02期

4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早年的一篇序文[J];中国哲学史;2008年03期

5 杜运辉;;张岱年先生“兼和”思想发微——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00周年[J];中国哲学史;2009年01期

6 罗芳;林丹;;张岱年哲学观初探[J];文化学刊;2013年02期

7 牛素琴;;走进张岱年的世界——编辑整理《张岱年全集》手记[J];出版广角;1997年04期

8 舒柱;张岱年题词──访张岱年教授[J];中外文化交流;1997年06期

9 ;张岱年谈文化综合创新[J];当代法学;2000年04期

10 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来;;张岱年学术思想评述[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张岱年;林在勇;;哲学思考的自我回顾——张岱年先生访谈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拴平;国学大师——张岱年[N];光明日报;2000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冯国瑞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沈素珍 安徽大学哲学系 钱耕森 南开大学哲学系 周德丰 杜运辉;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3 关捷;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夏榆;张岱年:一代哲人随风而逝[N];南方周末;2004年

5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林可济;探索真与善:张岱年的学术人生[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研究员 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N];北京日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干春松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曹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中江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周桂钿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钱耕森;张岱年:刚毅木讷思天地本原[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吴乃恭;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下)[N];吉林日报;2007年

10 干春松;直道而行的张岱年先生[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欢;张岱年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时代价值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

2 郑江华;张岱年哲学“综合创新”的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王风奇;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4 刘欣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昊;论张岱文学作品中的“态”[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宏宇;张岱年天人观及哲学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陈z

本文编号:741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741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