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
本文关键词:全球对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
【摘要】:"全球对话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范式,既坚持现代性的主体、理性、普遍、终极,也不否定后现代的差异、他者、身体与过程,而且承认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超越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全球对话主义"不仅能够深入认识全球化中同一与差异、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复杂现象,而且能够全面把握后殖民理论既颠覆西方现代性主体、二元认识论模式、绝对普遍主义和整体性思维,又坚持主体性痕迹、暂时的普遍性和整体性的两面性,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全球对话主义 后殖民理论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孔子的规训思想与当下公民道德构建研究”(14CSHJ03)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成果之一
【分类号】:G04
【正文快照】: “全球化”这一术语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通常指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各种关联和越界。“全球化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持续升温,研究内容由原来对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现象的分析,逐渐发展到对政治和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批判。全球化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J];读书;2000年09期
2 曾耀农;政治与道德话语的放逐——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评估之二[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3 岳友熙;;后现代性: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超越[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高宣扬;;后现代主义:思想与艺术(五)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尼采美学中的交错表现[J];美苑;2008年03期
5 郑玮;郑毓信;;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科学性[J];学习与探索;2009年02期
6 C.蒙加蒂尼 ,陈彪 ,郝逸;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7 文征;后现代性与当代社会思潮[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8 王一川;回到现代性的日常生活基础——从“黄河”形象看后现代性的建设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9 陈亚军;我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王松慧;;论消费社会中人的“自由”[J];青春岁月;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赵立爱 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化透析与诗意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林华瑜;新现实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人民日报;2009年
6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陈铭;严肃而又前卫的学术[N];湖北日报;2004年
8 冯敬诺 杨信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60年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N];学习时报;2009年
9 杨四平;当前新诗的城市诉求[N];安庆日报;2005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如意;技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孙颖东;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到永恒的价值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祁春燕;《坠落的人》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5年
4 周坦;论娄烨新世纪电影的后现代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敏;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朱长泉;后现代通俗小说中的悖论[D];宁波大学;2008年
7 杨丽萍;黑客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8 樊蕾;论新生代电影的审美风格转变[D];山东大学;2008年
9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05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80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