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桂林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推进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的背景下,以“转方式、调结构、强园区”为主线,以产业集聚为落脚点,以完善园区综合功能、创新发展模式新契机。通过对桂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战略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弥补对桂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不足,而且,对桂林走一条立足本地、内引外联、创意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各种方法方式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地方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把桂林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产业的要素和资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分析桂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桂林发展文化产业集聚的优势所在。桂林市在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品业、印刷包装及文化设备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以及会展服务业都出现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依托行政区划,各县区结合地方特色、不断整合资源,使桂林市的文化产业布局,形成四个大型功能片区,在总体上形成“一花三瓣”的集聚态势:以文脉与红色资源聚集开发的东北片区,民俗与艺术集聚为主的西北片区,重点以科技与创意集聚的城中片区,演艺与休闲集聚的南片区。同时,桂林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仍存在分工协作不够,科技支撑不足,特色不突出,产业集聚度、关联度不高,缺乏创新性人才,创新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通过因子分析,发现目前桂林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区在第二位,除南宁外高于其他地级市,但是与南宁差距较大。总体来看,广西文化产业集聚可以分为三个方阵,第一方阵,由南宁、桂林、柳州三个市为第一梯队,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方面走前自治区前列,玉林、梧州、北海位第二梯队,三市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剩下贵港、百色、河池、来宾、崇左、防城港、钦州八市为第三方阵,第三方阵地级市较多,也说明广西文化产业集聚整体偏弱,同时该8市也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其文化产业集聚应更加坚定地走地方特色之路。最后,本文根据桂林实际,从政府加快体制创新与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扩大融资渠道、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融合、加快人才集聚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空间集聚 因子分析 桂林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14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 研究背景8-9
- 2. 研究意义9
- (二) 文献综述9-12
- 1.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集聚研究9-10
- 2. 国内关于文化产业集聚10-11
- 3. 关于广西及桂林文化产业集聚相关研究11-12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12-13
- 1. 研究方法12
- 2. 研究框架12-13
- (四) 本创新之处13-14
- 二、相关理论研究14-18
- (一) 产业集聚理论14
- (二) 文化产业集聚动力14-16
- 1. 牵引市场力15
- 2. 政府推动力15-16
- 3. 文化聚合力16
- (三) 文化产业集聚演化机制16-18
- 1. 初始推动机制16-17
- 2. 循环累积机制17
- 3. 自组织机制17-18
- 三、桂林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概况18-27
- (一) 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18-20
- 1.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8-19
- 2. 产业结构不断完善19
- 3. 文化产业集聚不断强化19
- 4. 市场及品牌建设不断拓展19-20
- 5. 平台建设不断完善20
- (二) 桂林市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优势20-22
- 1. 城市品牌优势20
- 2. 科技资源优势20-21
- 3. 区位和交通优势21
- 4. 低成本生产要素以及高铁所带来的机遇21
- 5. 城镇化加速及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21-22
- (三) 桂林市文化产业集聚空间分布格局22-25
- 1. 主要集聚产业22-24
- 2. 产业集聚空间布局24-25
- (四) 桂林市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25-27
- 1. 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仍然薄弱25
- 2. 产业集聚拉动效应及特色化发展仍然不足25-26
- 3. 创新性人才不足26
- 4. 文化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6-27
- 四、基于因子分析桂林文化产业集聚因素研究27-36
- (一) 因子分析模型27-28
- (二)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28-29
- 1. 指标体系设计28
- 2. 样本选取与相关性分析28-29
- (三) 模型处理29-36
- 1. KMO检验和球形检验29-30
- 2. 构造因子变量30-32
- 3. 因子载荷矩阵与因子旋转矩阵32-34
- 4. 综合因子得分34-36
- 五、对策建议36-39
- (一) 对策建议36-38
- 1. 政府方面加快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6
- 2.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36-37
- 3. 扩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加速资源集聚37
- 4. 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融合,产业协同互促发展37-38
- 5. 加快人才集聚,培育优秀人力资源38
- (二) 总结展望38-39
- 参考文献39-41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琦;宏观、中观、微观资料俱佳特色浓──读《桂林市志》有感[J];广西地方志;1998年04期
2 章曼伊;谈《桂林市志》编纂中对“不越境而书”的处理[J];广西地方志;1998年04期
3 张菊生;;夜逛桂林城[J];文化月刊;2006年02期
4 刘春;;暧昧的桂林[J];中国西部;2009年01期
5 马勇;记朱昒基考察桂林[J];广西地方志;2003年05期
6 邓文静;烟雨桂林[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03期
7 吕华鲜;;桂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点及开发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佩铎,郭其中,刘寿保;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和整体保护[J];社会科学家;1987年04期
9 余福洲;桂林榕杉湖文化及其开发[J];社会科学家;1992年02期
10 周山,,潘玮隆,文永明;大桂林旅游区开发方略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葛本中;张晓玲;;桂林旅游区开发中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2 韦文慧;;桂林旅游与发展及其环境保护初步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宪忠;;桂林银发经济探讨[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宪忠;;论桂林立体发展战略[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5 张耀中;蓝誉国;;桂林市推进企业“诚信建设”的成功实践及启示[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应科;;进一步弘扬桂林喀斯特生态旅游重拳击响全球名牌效应[A];全国老科技工作者为西部大开发再做贡献研讨会暨第三次西南石山地区扶贫开发研讨会论文材料集[C];2000年
7 常启明;;西部大开发中的桂林回族旅游发展战略论述[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戴英历;;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促进桂林商贸物流发展[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王贞桐;桂林成为我国首批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N];广西日报;2003年
2 记者/张柏萍;桂林整治旅游市场见成效[N];广西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刘桂丹;旅游是桂林的黄金品牌[N];桂林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敏;桂林旅游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N];桂林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孙敏;桂林要以“区域+国际”的视角发展旅游[N];桂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苑;推动桂林香港互动发展[N];桂林日报;2007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于夕;桂林旅游游船票价两年内有望提价[N];证券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桂丹;桂林,广东依然的梦[N];桂林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桂丹;桂林旅游学会建会30年成果显著[N];桂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倩邋陈娟;读书月,桂林文化的闪亮名片[N];桂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骆方金;增长与人本:现代桂林城市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丽华;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董桂尧;李维新与桂林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孙雪霞;旅游产业对桂林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谢雄辉;新形势下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及传播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高静;国际化视角下桂林旅游产品价值提升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于儒琳;“从观光到休闲”:桂林旅游产业拓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蒋凌云;桂林旅游营销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8 陈建新;桂林市旅游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与对策[D];湖南大学;2002年
9 任媛媛;桂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艳红;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8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82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