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官不二”的古代官德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启迪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官不二”的古代官德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启迪研究
【摘要】: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官是做人的实现。这一“人、官不二”命题,当是中国古代官德的正能量之一,也是儒家文化之优势定位,至今依然有着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要追溯这一命题的来源,那就算孔子了。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先“正己”后“正人”,已经相当正式地集聚了“人、官不二”的基调,也给后人的继续阐述和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很显然,有关这样的叙述和阐发,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是比较多的,在经史子集里,也属于一个常规话题,同样,在家训、官箴等作品里,甚为凸显这类话题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当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基于了经史子集,尤其是鉴于历代官箴、家训家教为主要素材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个命题的基础性内容和理论性评述,表明本文的研究,绝非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话题,而是要把这样的内容和评述,从其对现实社会的正能量之的展现出来。鉴于历史上对“人、官不二”的研究甚为丰富和复杂的情况,本文截取三个主要且重要的研究视角,来突出这些历史研究中的深刻性和具体性,并且加以深入检讨。这三个视角分别为:修身-做人做官入手处、居家-做人做官成败处、仕学相济-做人做官定位处。并且,在透过这三个视角的梳理分析后,做了本文研究的重大提升,就是发现或谓找到“人、官不二”的真实底据,就是儒家的“道义论”。做人还是做官,是以“道义”统领。这“道义”,根本的,就是“人、官不二”之“不二”的存在根据。古人发现的做人难、做官更难的事实,就是得了这个“道义论”的要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深厚的“官本位”情结。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希冀的是,当你要去做官时,想想在家孝顺了父母没有,那句在家为孝者、在外做官则有忠的至理名言,包含了“人、官不二”的基本思想,一直传承至今,这恐怕也是对很多想望仕途的人的一种间接警示吧。做官难,做人更难。放眼“人、官不二”的研究,本文最大的希冀,就是“做人”要有道,“做官”要有道,立志先做个好人,再去做个好官,以一种新时代的“道义论”,去统领我们的生活世界。这才是本文“放眼研究”的原始返终了。
【关键词】:人、官不二 古代官德 现实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第一章 绪论6-9
- 1.1 选题由来及意义6-7
- 1.2 研究方法7
- 1.3 研究现状7
- 1.4 创新之处7-9
- 第2章 儒家定位9-18
- 2.1 做人之道9-10
- 2.2 做官之道10-12
- 2.3 做人与做官12-18
- 第3章 修身——做人做官入手处18-32
- 3.1 要见义利清浊18-22
- 3.2 要见为官之先22-26
- 3.3 要见德性根本26-32
- 第4章 居家——做人做官成败处32-44
- 4.1 做好人,先要懂个治家的第一要义32-36
- 4.2 做好官,先要治个好家出来36-42
- 4.3 做人做官,无处不在的家教42-44
- 第5章 仕学相济——做人做官定位处44-52
- 5.1 仕而优则学44-47
- 5.2 学而优则仕47-49
- 5.3 仕学相济的高度49-52
- 第6章 现实价值启迪的思考52-57
- 6.1 做官难,,做人更难52-53
- 6.2 守住道义的决心和行动53
- 6.3 德性领先,做人做官做学53-55
- 6.4 站在“新常态”高度下的特殊期待55-57
- 结束语:放眼研究57-58
- 参考文献58-59
- 后记59-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赵妙法;;朱熹的伦理学与后伦理学之别[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刘鹿鸣;;《近思录》与《中庸》《大学》文本的内在同一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小坡;;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赵妙法;;朱熹的是非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吴正茂;赵永伟;;法律儒家化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赛;;后期墨家名实观初探[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向佐群;;环境协同论与老庄哲学的解读与同构[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4 乌杰;;和谐社会与改革[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健;;孔子“天人”思想研究[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连军;;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哲学基础与研究范式[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周晓菲;;价值的内涵与中医价值观[A];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启发;;罗汝芳对儒家经典的理会及其思想史意义——以其泛论《四书》、《五经》和专论《语》、《孟》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9 邓志伟;;孟子的同心观[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10 付灄;;浅谈道教与唐代士大夫科举入仕的关系[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九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3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伟;十七世纪中叶之前汉民族和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品格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扬;青城本色:呼和浩特宗教和谐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问;当代工笔花鸟画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言芳;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佩;“零包装”及其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莉莉;从孔子教育思想思考现在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明华;对审美生存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任丽君;老子主“和”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4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834519.html